• 67阅读
  • 0回复

名的“四舍五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6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名的“四舍五入”
卢得志
“四舍五入”,是30多年前在小学的算术课上学的一个数学法则。起初,刚刚养成“一是一、二是二”的数的概念,对舍呀入的还真有些不好接受。常常暗自为舍去的1、2、3、4惋惜,尤其逢4被舍更觉难舍。反过来,对5、6、7、8、9的被入则深感不公。达到8、9,入就入了,5呢,岂不太便宜了它!后来,渐渐少了些感情色彩,多了些数学头脑,对“四舍五入”也就感到天经地义、不足为奇了。
近日偶翻旧报,竟又对“四舍五入”有了一番新的感喟。
那篇文章是已故著名作家秦牧在“庆贺秦牧同志从事文学创作50周年暨秦牧文学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文中谈到,“我们这个世界,多的是‘四舍五入’的事情。‘四’和‘五’,相差很小,但是五进而为十,四舍而为零,就仿佛相差很大的。其实,这并不是很公正和科学的。处在‘五入’状态的人,赢得的常常有相当部分只是虚名。”
名的虚实,可谓一个千古话题,先哲们多有精辟的分析。文学家精于形象思维,言理善设譬,秦牧一个“四舍五入”,把对名的探究量化,形象而深刻,恰切而透彻,极富说服力。品味再三,我不由想到,“四舍五入”于名实的“不是很公正和科学”较之数学尤甚。
你看,在数学上,“四舍五入”过的数值与没打折扣的数值,其算式是有不同标志的,一为约等号“≈”,一为等号“=”。“≈”使人在承认这个值的同时,对其尚有所保留。然而于“名”,“五入”而得的“十”与实打实的“十”,却没有不同的标签。由是,人们在有些“名”前往往难辨虚实,而某些处在“五入”状态的人,则常常忽视甚或无视所得中虚名的成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这便是名的“四舍五入”较之数的“四舍五入”更为“不是很公正和科学”的地方。
世界上“不是很公正和科学”的事情是难以避免的,而公正、科学地对待“不是很公正科学”的事情却是应该做到的。“五入”而为“十”者,若能时常记得名中的虚头,勉励自己谦虚谨慎,不断进取,最终使名有个足斤足两的好成色,这便是一种公正而科学的态度。最好还能想到,在名的产生上,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机制的不完善、认识上的局限、不正之风的浸染等),形式上的“四舍五入”还不时会异化出实际上的“五舍四入”呢。
在上述秦牧那篇发言中,他还说道,“当人们称赞我的时候,我觉得心虚甚至害怕,觉得名实不称,名过其实”。作为一位著作等身的文学大家,面对当之无愧的赞扬和名誉,尚且如此,何况处在“五入”状态的人呢?如果说秦牧前面那番“四舍五入”的高见是言教,那么他这种盛名之下的自我感觉,对我们就是一种身教了。
秦牧是文人,他的“四舍五入”说缘于文名。但其意义却远不止此。诸如德名、才名、政名、官名、功名等一应名实,概当作如是观。“人”名如是,“物”名亦如是。那些获得国际白金奖、金奖、银奖、铜奖,国优、部优、省优、市优等诸多名份的物品的得主,若能引入秦牧的“四舍五入”法,好自思忖一番,我想也是不无教益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