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增加投入培训师资提高待遇江门师范教育蓬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增加投入培训师资提高待遇
江门师范教育蓬勃发展
本报江门6月27日电记者魏玉凤报道:广东省江门市委、市政府为建成教育强市,实现侨乡现代化,提出教育与人才领先的战略决策,把优先发展师范教育落到实处,提高了办学效益。
素有“师范之乡”美称的江门市,人口只有334万,却有4所中等师范学校,即新会师范、台山师范、长沙师范和江门市幼师。除幼师外,都有悠久的历史。加上五邑大学的师范专业和教育学院以及6所教师进修学校,形成了系列的师资培养和培训体系。5年来,共为全市以至全省输送合格的中小学教师7000多人。新会师范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办得最好的两所师范之一。江门市幼师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称赞为“一流的师范学校”。如今,师范院校已成了该市教育领域中的一颗明珠。
江门市办好师范教育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采取倾斜政策,确保师范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国家教委和省的要求,4所中师应在1995年底前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为此,该市优先改善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对师范院校实行“三优先”政策:基建经费优先安排、事业费仪器设备费优先保证、师资优先配齐。一是压缩其他项目,保证师范院校优先上马。1984年,江门幼师新建艺术楼和琴楼,需资金100多万元。而当时该市中小学预算经费只有450万元,但仍给幼师安排了106万元。据粗略统计,10年来该市地方财政投入到师范院校的基建费达2300万元。二是引导华侨港澳台同胞办师范。近5年来,在4所师范学校的建设中,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达3200万港元。最突出的是旅港著名实业家黄炳礼先生,他认为师范是“教育之母”,师范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民族的教育水平,因此,率先给台山师范捐资达1040万港元,建成了教学大楼、大会堂等。
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首先,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和师范院校作用,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方针,加快教师的学历培训步伐。目前,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已达到93.49%,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已达到69.63%。其次,积极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从1987年起,该市教师进修学校先后办起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去年,全市已基本完成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同时,针对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70%的特点,各学校制定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重点培养。新会师范“三年站稳讲台,五年出成果”的青年教师培训经验载入全国青年教师研讨会《论文集》,并获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提高教师待遇,保证教师队伍稳定。该市在教师的工效挂钩奖与机关干部一样的基础上,从1994年元月起,增加教师浮动工资,使教师收入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居上游水平(由原来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民办教师工资不少于同类公办教师的2/3;全市将用3年时间解决民办教师全部转正的问题;市政府统筹解决和改善教师住房条件,每年给教育局划拨100万元中小学教师住房建设费。1988年至1994年,新建教师宿舍46.7万平方米,投资1.9亿元。目前教师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14.2平方米,成套率达82%;建立健全了奖励教师的制度等。
 编者的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觉悟,江门市委、市政府把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作为推动侨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条根本措施来抓。他们在经费上,舍得投入,优先安排;在师资培养和培训上,优先抓好;在教师待遇上,优先落实,从而保证了师范院校优先发展,为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打下了师资基础,提高了办学效益。
江门的经验值得学习。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实施《教师法》,努力创造条件,开创师范教育的新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