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托起高原上那朵白云—一位藏族少女与中原武警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9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托起高原上那朵白云
—一位藏族少女与中原武警的故事
吕秀国陈春民谷运从
4月的中原,风和日丽,春光融融。
一封饱蘸激情的书信和一条洁白的哈达,带着一颗藏族少女纯洁无瑕的心,跨越万水千山,从祖国的大西北——青藏高原,飞到了中原古城开封市武警支队一大队官兵的手中。信中写道:
“亲爱的武警叔叔:
一年多来,为了我这个素昧平生的藏族孩子,你们从精神上安慰我鼓励我;从生活上、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我。
在你们的鼓励和帮助下,今年,我的各门功课都取得了优秀。你们的恩情比日月山还高,比青海湖还深……”
捧着洁白的哈达,读着充满激情的来信,官兵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字里行间仿佛又叠现出那风雪弥漫的场景。
1994年3月的一个早晨,奉命来高原执行任务的武警开封市支队一大队的官兵,迎着漫天大雪外出执勤。
突然,随风隐约传来一阵微弱的呻吟声,循声觅去,发现雪地上,一位衣衫褴褛的藏族少女蜷曲一团,蓬乱的头发上结满了冰凌,一双红肿的小手死死攥着那只脏兮兮的小竹篮。
“快,救人要紧!”教导员申志强来不及细想,急忙脱下身上的皮大衣,将小女孩裹紧背回帐篷。
许久许久,小女孩才慢慢地睁开了双眼,悬在官兵们心头上的石头才落了地。
望着眼前这些既陌生又和蔼的武警官兵,望着他们头顶上那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国徽,小女孩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在官兵们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讲述了自己家中的不幸。
她叫才旦娜玛,藏族,13岁,全家5口,住西宁市北郊山脚下。父亲前些年因公致残,终生失去劳动能力。1993年,母亲又身患绝症,撇下他们兄妹3人,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尽管当地党和政府很关心,但仅靠父亲每月40多元的伤残补助,供养3个上学的孩子,只能是杯水车薪。
为了哥、姐的学业,小娜玛忍痛辍学。这年她才刚满12岁。多少个夜晚,她偷偷跑到母校,隔窗久久凝视那熟悉的教室,泪水不觉浸湿了衣襟;多少个黎明,她默默伫立在十字街头,羡慕地望着那些肩挎书包,擦身而过的同龄人,忘记了寒冷与饥饿。她是多么的想上学和读书啊!
听着小娜玛的哭诉,官兵们心情沉重。
“武警就是你的亲人,只要有叔叔们一口水,就有你一碗饭!”指导员杨伟替小娜玛擦干眼泪,动情地说。
于是,一个为高原少女“送温暖,献爱心”的捐款活动在武警官兵中掀起。官兵们你3元,他5元,一天内便为小娜玛捐款1080元。
就这样,辍学达一年之久的小娜玛又重新回到了那魂牵梦绕的校园。她又拥有了自己的蓝天和阳光,天真和烂漫。
春去夏来,草原染绿。完成了在高原的特殊使命,这支橄榄绿色的队伍又回到了开封。
“小娜玛学习如何?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
一封封书信,一件件物品,带着官兵们深深的爱,浓浓的情,源源不断地寄到了这位藏族少女的手中。
回开封没几天,班长穆孝杰便悄悄来到书店购买了《小学生作文选》和《小学生复习指导》等一大摞复习资料寄往高原。
赵瑞华,一位新兵,从小没有母亲,和小娜玛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当他得知小娜玛的情况后,踏着泥泞,步行10多公里,把为小娜玛买的衣服寄到了青海。藏历新年、小娜玛的生日,官兵们都记得一清二楚,准时寄去一份美好的祝福。
一年多来,官兵们就是这样用无私的真情,在高原与中原之间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用共和国军人的一腔热血与赤诚,托起了高原上那朵洁白的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