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鄂南一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9
第12版(副刊)
专栏:

  鄂南一村
李德复
新年伊始,第一次来到鄂南嘉鱼县官桥村第八组。
我曾在襄阳地区搞农村工作近20年,尽管这两年下乡少了,自认为对农村还是了解的。可到官桥八组,一下车,眼睛猛一亮:哟,这是农村?这是我以往常去的生产队?
首先,进入我眼帘的是那漂亮的柏油马路,又宽敞,又清爽,又干净,又幽静,就像武汉东湖迎接外宾的绿荫大道!
再看村民住的、鳞次栉比的、一栋栋似度假别墅的美丽小洋楼,它既不是过去的农舍——柴火堆呀,积肥坑呀,满地都是,猪呀,鸡呀,狗呀,到处乱跑乱叫;也不像城市的某些住宅小区,单元楼像串串鸽子笼,首尾紧贴,寸土必争,空气似乎都在压缩……这儿,可谓“目尽青天,新屋如画”,家禽家畜均在专门设置的栏舍里圈养着,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加上住房四周郁郁葱葱的绿色灌木,点缀着花花草草,一派当代桃花源的静谧温馨气息!
带我们参观的是该组组长、全国人大代表、人称“农民教授”的周宝生同志。他告诉我,他父亲曾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苦没少吃,罪没少受,干了近30年,不能说乡土面貌点滴未改,但基本仍是“泥草屋,低产田,残次林,破落小村庄”。他哥后来接父亲的班,思想比父亲解放,但还是放不开手,努力多年,依然是“一个劳动日的工分值九分钱”。
“你怎么和大伙儿把家乡打扮得这样美呢?”我指了指周围环境。“农民教授”眯着眼笑了:“大环境美呀,我们跟着沾光呀。”忽又严肃地望着我,“有人一说大环境,便这不是,那不行……自己没搞好,就怪社会、怪客观、怪大气候。我们这儿的老百姓不这样认识,大伙儿说,没全国的黄金山,哪儿有我们这儿的黄金树?是明明白白的事实嘛!”
他引我们去看这儿的山,以前是1500亩残次林,这几年更新改造为1400多亩挺拔的、生气盎然的人工杉林和250多亩修整得像一团团绿色珠宝叠成的、翠嫩翠嫩的世外茶园,既是给游人欣赏的自然风景,又是创造高收益的多种经营!
尤其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我们武汉市一个研究所的四位高级工程师,竟被“农民教授”用三顾茅庐的办法一一请到此办了个长江合金厂,研制出一种能代替进口的、高精尖的磁铁产品,一年盈利108万元。四位高工的年薪28万,人均7万人民币。周宝生在该厂高兴地向我们介绍这四位高工,连说,与他们的成绩比,给的工资不算高,福利不算优,委屈大知识分子了。在这里,农村是高级知识分子的用武之地!正因为如此,别的地方是农民往城里跑;而这儿是城里人往官桥八组的小村子跑。他们的林场、茶场、砖瓦厂、合金厂、煤矿公司等等企业,先后招收四处来的城市居民500多人。不是要逐渐消灭城乡差别么?“农民教授”和他的干部、群众似乎在不自觉地做这方面的工作!
这里还有个令人惊喜的“六年八无”,即6年来,他们做到了“八干净”:无打牌赌博,无偷盗,无打架骂人,无嫖娼卖淫,无贪污腐化,无计划外生育,无棺葬土葬,无抽烟。在他们这1.5平方公里内,既无人为的工业污染,更无生活的精神污染!
我问“农民教授”:“你最根本的经验到底是什么?”
他脱口而出:“村想富,要‘四无’——无闲人、无闲水、无闲山、无闲土。达到这‘四无’,关键的关键,是党员和干部——牢记一个公字,坚持一个干字,做到一个严字,才有脸说‘共产主义’这四个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