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湘西燃起“希望之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通讯

  湘西燃起“希望之火”
谭毅挺
“希望工程1(家)+1,情系湘西失学儿童”的活动,正在湖南省热火朝天地开展。
点燃“希望之火”的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号召全省人民共建湘西希望工程的是省委常委一班人,而省委书记王茂林则是这个活动的发起者。
1993年10月,刚到湖南省委任书记的王茂林,第一个调查的地区便是这年遭受严重山洪灾害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这里,他看到一些农村小学简陋破烂,心情沉重,回到长沙后,便把自己的想法与省委常委们进行了交谈。他感到应该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来抓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1994年8月,王茂林同志开始了第二次湘西之行。从8月6日开始,他连续跑了20多天,天天翻山越岭,上苗寨,进山村,在他的脑海中,湘西的穷根是教育落后这个观念更加清晰了。一次,他顶着烈日,步行数十里山路,来到泸溪县最穷的苗寨桌子潭村,进了寨子,他问一位十七八岁、穿着破旧的女青年:“读过书没有?叫什么名字?”女青年说没有读过书,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村支书汇报说:全村学龄儿童共46人,没进学校的有16人。村支书还反映,村民们的粮食不够吃,劳动力没事干。王茂林奇怪地问:“山下正在修公路,这是国家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支持你们的,你们为什么不去修路呢?”回答是,公路部门不要这个村子的人修路,嫌他们文化低,干得不好。王茂林听了痛心地对随行人员说:“十七八岁的姑娘,长得漂漂亮亮,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小伙子没有文化,修路卖苦力人家都不要,多么可惜呀!”
怎样才能改变湘西教育的落后局面?8月31日,王茂林从龙山县出发到永顺县,行至龙山县农车乡农车村时,一个热闹的场景映入王茂林同志的眼帘:山腰上大兴土木,不仅年轻人在忙碌,连老太太也背着背篓送砖送瓦。是什么事情让村民们这样振奋?王茂林从身边的龙山县委书记那里了解到,是在修建“华湘希望小学”,由省华湘进出口公司捐资15万元,村民们出工出力。顿时,王茂林同志眼睛一亮,立即下山,急步登上工地,兴致勃勃地了解情况。村民们告诉他,这里要建8间教室,12间教师住房,总面积为940平方米。王茂林同志脸上绽开了笑容,他寻找到了改善湘西教育条件的良策:“华湘公司的经验证明,动员省直机关和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资助湘西办希望小学,是可行的。”
王茂林同志回到长沙后,立即召开了省委常委会,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副书记杨正午(现任省长)曾在湘西工作多年,他感到这个设想确实可行;副书记储波当即表示要与省直机关和大中型企业联系,王茂林同志的设想,在常委会上被一致通过。会后,省委常委们分头工作,他们选定了100个单位,号召每个单位捐款15万元。9月9日,在省会第十个教师节上,省党政领导向已捐资的单位颁发了捐资证书。捐资湘西办希望小学的热潮,很快在省直机关和一些大中型企业中掀起,去年年底,千余万元资金到了位。据今年3月统计,已竣工和正在兴建的希望小学已有86所,其余的14所在秋季开学前也可建成。
今年元旦后,湖南普降大雪。王茂林带领有关负责同志乘火车来到湘西,冒雪看望山村里的群众。元月6日,他踏冰踩雪来到距吉首市12公里的尤舞村,乡干部请他看了5户人家。他仍不放心,径直走进一家没有被安排看的农户家,这家吃饭没问题,但几个孩子却没有一个读书的。一问,原来是没有钱,读不起书。陪同访问的自治州领导汇报说,在湘西还有不少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上不了学。1990年,一位农家孩子考上州里的一所中专,需交300元学杂费,但他家里拿不出钱来,硬是上不了学。王茂林同志感到,希望小学修建好了,只是支援失学儿童的第一步,还应在经济上予以必要的支持。
第三次湘西之行结束后,王茂林同志回长沙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省委的同志们研究,进一步给湘西失学儿童送温暖。很快,省委办公厅和省直工委发出号召,动员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以及省直机关干部职工为希望工程捐资,救助湘西的失学少年,改善那里的办学条件,王茂林还将自己的6000元稿费交给了希望工程办公室,援助20名失学儿童。省直机关和全省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向湘西希望工程捐款的总额预计到今年底将会超过5000万元,能让湘西4万名失学儿童全部入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