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肥价为啥飞涨——化肥问题追踪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7
第2版(经济)
专栏:

  肥价为啥飞涨
——化肥问题追踪之二
本报记者周泓洋
河北省是化肥调出省。记者在田头和三个乡的农资门市部看到,化肥价格没有低于1750元/吨的。山东青岛对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得比较严,记者在这里市场上看到的化肥也在1800—1900元/吨,有的达到2200元/吨。江苏省是化肥短缺省,大化肥缺口在2/3以上,由于在苏南地区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价格也比较高,但基本满足供应。据记者手头掌握的资料,尤其是东北、华南、西南地区化肥价格高得不得了,几乎很少能有2000元/吨的化肥与农民见面。与国家规定的价格区别这样大,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诱人的指标电话
记者经过一轮调查回到北京后的当天,接到一位陌生人的电话,说是某某朋友介绍来的,手里有6000吨国产尿素指标,到工厂保证能提出货来,价格每吨1850元。
常搞农资,比较熟悉其中的奥妙,记者追问一句:“指标从何而来?”据了解,此人既非农业生产资料经营部门,也非化肥厂的经营人员。答曰:“英雄不问来历。这是块肥肉,看你了解情况才给你,否则自有人赚大钱。”
记者当然不会去做这类买卖。但仔细想一想,国家曾三令五申禁止非农资专营部门经营农业生产资料,他的指标从何而来?又如何能在无“三证”的情况下从化肥厂提出货来?“指标”是控制在特定的公司和特定的人手里的,他是如何搞到的呢?国家明文规定国有大化肥生产企业的90%产品必须交给主渠道——农资公司,价格为1000元/吨,上下浮动不得超过15%。“化肥耗子”在兴风作浪,市场上出现2000元/吨的化肥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销货单的说明
在采访中看到了一份材料,是因为无单据下帐而写就的情况说明。兹照录如下:
从地区生产(资料——记者注)公司购进化肥150吨,单价为1410元,此笔进货配给报废农药“丰产素”150件,单价280元/件。每吨尿素配1件,农药价款为42000元。
药为报废农药,无使用价值,故应加到尿素中(指4.2万元)。因没有销货单,此说明为凭。化肥农药科(章)1995年3月2日
采访该公司的经理,经理为难地说:“这150件农药根本没有拉回来,因为这是地区农资公司卖不出去的报废农药,报纸上都已经公布了,农民也知道这种药没有作用,拉回来卖不出去还得赔上运费。”
经理的言下之意是,如果报纸上没有公布这是报废农药,它是地区农资公司配给的,就可以卖给农民。放弃他的报废农药不谈,单说这份“情况说明”。该地区的农资公司以该省规定的综合平均价1410元下达给县农资公司,表面上看是没有违反省里的规定价格,但是,1吨搭配上280元的报废农药,1410元的化肥就变成了1410+280=1690元/吨了。
那么,县农资公司怎么样呢?据记者查阅单据,这批化肥3月5日卖给了邻县农资公司,价格是1775元/吨。也就是说,两天时间内,这个县农资公司不但弥补上了“报废农药”的亏空,而且每吨净赚85元。这与国家规定的农资经营企业的利润率不准超过3%,已有很大差距了。
3月6日,在邻县的农资经营门市部,记者看到堆积在屋里屋外的化肥袋子上分别贴着73、74、76元的字样,这些尿素是每40公斤装一袋的,其零售价格分别达到每吨1826、1850和1875元,在不到两天时间,该公司的农资部门又分别赚进了51、75、100元的毛利润。
这一切似乎又不能完全怪农资公司。因为它也是企业,企业追求利润,哪里利大就卖到哪里,无可厚非。但是,最终所有的利润都得从农民口袋里掏钱,农民的利益该由谁来保证?
看来,肥价高,与中间环节多而又不规范不无关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