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为了明天,牢记这段历史报纸开辟专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1
第8版(文摘)
专栏:

  为了明天,牢记这段历史
报纸开辟专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编者按:50年前,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8年的艰苦斗争,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科技日报》等报开辟专栏,以多种形式回顾这段历史,以此告诫后人。
《中国青年报》每逢周六的“长河”专版通过“历史故事”、“中华英杰”、“壮丽一幕”这些栏目,讴歌了半个世纪前,中华将士为国家和民族兴亡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精神。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这首诗是陈毅同志在1938年为卫岗战斗祝捷所作。由粟裕司令员亲自指挥的卫岗战斗,被称为“新四军江南抗日第一仗”,共毙敌20余名,捣毁日汽车5辆,获枪支10余支,日本指挥刀2把。它的意义还在于,江南人民第一次认识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使我党在敌人心脏地区出现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因此载入抗日战争“壮丽一幕”的诗篇中。
“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来到了后方。《科技日报》每周一推出的“战时科研生涯回忆”,追述了这些爱国志士心系祖国,对祖国科学事业追求的情操。《西游滇池八年间》的作者任之恭回忆道:“在长沙聚集避难的大学师生作出了去昆明的困难决定,两地间的距离1100公里,但实际行走的距离将长许多,困难重重,包括崎岖的地势,所需食品供应,伤病员的医疗,没有过夜的帐篷等。幸好有250名勇士,其中有5名教授(曾昭抡、袁复礼、闻一多、李继侗和黄钰生)愿意徒步旅行。参加远征队的人经过几个月的跋涉,1938年4月抵到昆明。这些非凡的事件后来被誉为继中国红军长征之后的‘大学长征’。”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批科学家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为抗战尽一份力。如物理学家马大猷根据战时需要,为学生开设了“军用物理”课;医学微生物学家汤飞丹放弃在上海雷氏德(英)研究所月薪600块银元的优厚待遇,抛弃洋房、汽车,放弃迁居英国的可能,在长沙临危受命,接管了从北平先后迁往长沙和昆明的中央防疫处。
《文汇报》的“抗战故地纪行”则对每位读者熟知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再作重访。“阿庆嫂”是个虚构的艺术形象,却是个真正的群体。当年新四军东进抗日时,苏常太地区的芦荡湖畔,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阿庆嫂”和她们掩护战士、抢救伤员的动人事迹。今天,“阿庆嫂”们给阳澄湖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光荣。1981年,横泾乡更名芦荡人民公社,后改称芦荡乡,1992年撤乡建镇时定名为沙家浜镇。1991年,这里建了一个“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开辟了150余亩芦苇荡、天然游泳场等设施发展旅游,另外还规划了花园小区“沙霞新村”,80%的农户住进了楼房。这里每年吸引了10万多名参观、旅游者。时下的双休日,来此参观的人流更是空前。“阿庆嫂”那句“来的都是客”,在今日沙家浜,依然是最亲切的话语。“阿庆嫂”还活着。去年,常熟市评选了10位当代“阿庆嫂”。她们是从事第三产业的女劳动模范。“春来茶馆”虽早已成为“春来酒楼”或“春来宾馆”,但“阿庆嫂”这个不朽的名字,永远属于这块英雄的土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