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3阅读
  • 0回复

南疆堡垒——海军南沙守备部队东门礁党支部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2
第1版(要闻)
专栏:

  南疆堡垒
——海军南沙守备部队东门礁党支部纪事
本报记者尹品端郑宏范
“那屹立在祖国南大门国旗下的,
那清一色染着古铜色皮肤的,
就是我们——守礁人。
谈不上伟大,更不是什么英雄,
可是心坎里永远流淌着
祖国和人民的厚望;
骨子里永远澎湃着
炎黄子孙为祖国死而无憾的精神。”
这首发表在我人民海军南沙守礁官兵的“礁报”——《南沙卫士报》上的小诗,是南沙守礁官兵情怀的自然流淌,它是那样的质朴,却又是这样的感人。
在南中国海半个月的采访中,我们先后登上了我人民海军驻守的永暑、华阳、赤瓜、南薰、东门、渚碧六个礁堡。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守礁官兵可以说个个伟大,人人是英雄。在这英雄的群体中,共产党员、党员干部,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东门礁党支部是好样的,你们可以好好去采访一下。”南海舰队康富泉政委在我们启程去南沙群岛之前,曾这样向我们推荐。
登上东门礁,一个个地访谈,结论是:东门礁党支部不愧为党和人民放心的海上坚强堡垒。
  “向我看齐”
东门礁先后迎送了33批守礁官兵。历任党支部成员都抱定一个信念:做热爱祖国和无私奉献的模范,用自己的行动让战士“向我看齐”。他们的行动给东门礁守礁官兵留下了光荣传统,也留下了一串串感人的故事。
南沙虽远离大陆,但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也不时刮向守礁官兵。廉洁自律的东门礁党支部成员过好了这一关。
礁上有一位老兵,老家在贫困地区,家里生活也比较困难,服役期满,他舍不得离开部队。为了留下来,他买了烟和酒,以“看嫂子”为名,来到了连长饶锡光的家,吐露了真实来意。饶锡光语重心长地批评了他:你的家是那样的困难,干嘛要花这么多钱买这些东西呢?我们是兄弟,我接受你这些东西,良心上过得去吗?你不要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带到军营来,请你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否则,你想留,我们也不会把你留在部队。这位老兵把东西带回去了,以为留队绝望了。但饶锡光还是及时向党委作了汇报,说明这位老兵的业务是礁上所需,也说明他的家乡和家庭的实际困难。经党委同意,这位老兵留下了。当这位老兵愧疚地向我们谈及这件事时,对饶锡光充满了敬重和感激。
东门礁党支部的同志说得好,在这里,只有行政称呼的区别,其他如站岗、做饭等都和战士一样。礁上苦、累、险的事,党员、干部都要走在前,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战士的信任。
在东门礁,我们与五六个战士进行了交谈,谈到礁上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同一件事:
1992年6月28日,12级台风袭击东门礁,飓风持续了将近一天。咆哮的浪潮冲击着礁堡,狂风刮断了礁堡顶上的报务天线,撕烂了炮衣,通讯联络中断,火炮被雨水浸泡,情况十分危急。当时的连长田卫民,冒着被台风刮到海里的危险,带领几个战士冲上离礁盘有三层楼高的礁堡顶部,用铁丝捆绑炮衣,抢修天线。经过5个多小时在高空与风雨搏斗,终于修复了发报天线,恢复了与上级的联络。
至于指导员桂武松忍着失去爱子的痛苦在礁上坚守岗位,副连长黄铁强带着对重病母亲的思念毅然上礁,副指导员张思尧揣着上礁前一天收到父亲病故的电报、义无反顾地登船上礁等事迹,更给东门礁官兵、同时也给整个南沙守礁官兵处理国与家、得与失等考验问题时,作出了榜样。
    “保留节目”
在东门礁战士俱乐部里,我们看到三面墙上分别贴着《军事天地》、《政治学习》、《军旅生活》三个墙报。那活泼的形式,生动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我们。首先吸引我们的是《军旅生活》中《战士小传》专栏,其中一篇是这样写的:
“姓名,侯金勇。1974年3月12日,我出生在河北唐山。两岁时经历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18岁毕业于唐山第二中学。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有朴实、诚实的性格。1993年12月参军。1995年3月19日首次来到南沙。作为一名守礁战士,我的人生信条是:长思、常思、常自新。”
还有一篇是:“朱东辉。江苏启东的一个山村,1973年5月14日,迎来了一个平凡的我。幼小的心灵里,早早立下了长大了当一名海军战士的志向。1992年2月,这一愿望终成现实。一踏进军营,就在陆战旅摸爬滚打,操枪弄炮。后自愿到南沙守备部队,作一名南沙守礁者。我爱大海,我爱南沙,我更爱祖国母亲。”
几乎每个战士都写了一篇,一二百字,有的朴实无华,有的幽默风趣,颇引人入胜。
墙报上还有一个《战士箴言》专栏,更是百花齐放:
“我信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的人生信条是:做什么事都尽心尽责,问心无愧。”
“我的人生信条是:与人为善,宽厚待人。只愿和平鸽永远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飞翔。”
此外,墙报上还有战士自己写的诗,自己作词作曲的歌,还有军事论文、读书感想等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据介绍,这是东门礁党支部留下的光荣传统,是历任守礁官兵的“保留节目”,现任礁长、党支部书记熊东生还向我们历数了这个礁堡上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个一”活动:每人写一篇军事论文。要求各人根据自己的军事知识、所处地理环境,研究礁上或海洋的作战、防御、生存能力以及海洋发展趋势;
“两个两”活动:每人学会做两样拿手好菜,精通两种武器;
“三个三”活动:守礁期间(三个月),每人读三本书《可爱的中国》、《中华之门》、《碧海金锚》,为礁上做三件好事(包括为下批战士留点蔬菜),唱三首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南沙卫士之歌、团结就是力量);
“四个小”活动:小菜地、小花圃、小饲养场、小作坊。
是怎样想出这些点子来的?曾在东门礁代职、3月份刚从礁上下来的南沙守备部队政治部门领导赵铁林主任告诉我们:怎样使官兵在这里找好人生坐标,懂得党和民族的利益,懂得革命战士的职责和使命,懂得一些现代军事科学和文化知识,同时也懂得人间真情,也就是说,怎样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是东门礁历任党支部经常思索和讨论的问题。现在这些做法,已坚持了好几年,看来效果不错。
  情谊深重
到南沙之前,很难想象,守礁官兵住的是仅几百平方米的三层人造陆地,每个礁堡的周围都是荒无人烟的茫茫大海。淡水,靠陆地半年补给一次,多数时间喝的是变质、变味的苦水;青菜,靠每次换防时带些来,顶多吃上半个月,多数时间是吃没滋没味的罐头;除此,他们还要忍受太阳的暴晒、台风的袭击、敌人的骚扰;对父母去世不能尽孝,对妻儿不能关心照顾;寂寞的环境,单调的文化生活……这一切,给礁堡上党支部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怎样使守礁官兵既胸怀祖国、建功立业在南沙,又使他们如同生活在自己家庭里一样,享受更多的亲情和友爱,从而凝集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力?在这方面,东门礁党支部同样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淡水,对守礁官兵来说无异于奢侈品,平均每人5天25公斤。东门礁党支部视多喝一口水为不廉洁,视节约水为光荣。让我们来听一个由水引发的故事吧:
3月5日,离换防还有十几天。但东门礁一个储水池里只剩下两三吨水了。这些水,还是去年11月补给来的。时间长、天气热,水开始冒泡,水面上,储水池壁上蟑螂无数。另一个储水池的水稍干净一点,但已不多了,按原计划用水显然是不够了。可下礁之前,战士们需梳洗打扮一下。怎么办?党支部决定:干净水保证战士每人5天一桶(25公斤),党员、干部用发泡了的那池变质水。但数量还是不够。党支部又决定,党员、干部改成每人8天一桶水,节约的水留给战士洗涮。年轻、但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赵铁林说:“在礁上一件小事做不好,就要影响党和党员的形象。一杯水、一棵菜、一班岗、战士的生日、战士身体不舒服等等这些小事上,党员、干部都要想在前、做在前。”
他讲了一个同样令人为之心动的故事:
上礁之前,党支部把守礁期间干部、战士的生日都记下来了。从去年12月6日上礁到今年3月28日下礁的官兵,有5个人赶上在礁上过生日。有四位在上礁一个月内先后过了生日。上礁不久,大家情绪甚好,全礁官兵为过生日的同志蒸蛋糕、点蜡烛,每人为其说句祝福的话,在生日卡上签名……好不热闹!每一次生日庆祝会,党支部都视为一次互相关心、互相理解、送爱心、送温暖、加强团结的好机会。
3月2日半夜12点。战士张安下岗回到宿舍。他悄悄走到尚未睡着的赵铁林床头说:“我想喝点酒。”张安平时表现不错,为什么半夜想喝酒,是不是心里有什么不痛快的事?赵铁林想。他劝张安:“都熄灯了,明天好好炒几个菜再喝吧。”“今天是我的生日。”这句话像电击,赵铁林“嗵”地从床上坐起来狠狠地给了张安一拳:“哎!你小子咋不早提醒我们一下!”说时迟,那时快,赵铁林很快把支委和战士从床上叫起来,礁长、副礁长亲自下厨房煮面条,其他人有的倒酒,有的开罐头。大家举起酒杯向张安祝贺。党支部成员带头向他作检讨:这一阵工作太忙,忘了你的生日,请你谅解。
张安端起酒杯,眼泪刷刷往下流:“我21岁了,没有得到多少父母之爱,没想到礁上领导和战友这样关心和理解我,内心感到很温暖,我谢谢大家!”然后,他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身世:七岁时,父母离异,后来三个继母也先后与父亲离婚。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一直对感情看得很淡,没想到守礁领导和战友像父母、像兄弟一样关心自己……说者心酸,听者感动,大家又给他说了些勉励的话,话虽不多,但情意很浓。
夜深了,礁堡下大海的波涛似乎在唱着一支团结友爱之歌……
要问东门礁的党员和干部为什么乐于这样,回答句句掷地有声:
我们有两个共识,一个是,守礁不是你、我、他个人的事,而是国家和民族的事,穿军装到这里来是为民族大业作贡献,为民族的尊严吃点苦,受点累是光荣的,这是我们工作的主调。另一个共识是,什么地方看得出你是党员、你是干部?就看你能否比别人多吃苦、多干活。光荣就光荣在这儿,特殊也特殊在这儿。
这就是东门礁的共产党员!
这就是东门礁的党员干部!(附图片)
压题照片:南沙东门礁。  郑宏范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