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国际化学奥赛移师北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3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国际化学奥赛移师北京
段连运
编者按第2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将于本月13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这是27年来第一次在中国,也是第一次在亚洲举办的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它为中外教师和中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互相学习、交流机会。据了解,由北京大学等9所大学的29位教授共同担负的正式试题命题已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也基本就绪,参赛的41个国家代表队几日之内将到达北京。为了让广大读者对这次竞赛有更多的了解,我们特发表北京大学段连运教授这篇文章。
我国自1987年首次组队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连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优异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社会各界为此感到欢欣鼓舞。第2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移师北京也是对我国在这一方面所做工作的一种肯定。年少的中华学子在如此高水平的国际大赛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一方面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我国这部分优秀青少年在中学学习阶段具有较扎实的基础、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向世界显示了我国的化学事业不乏具有潜力的后来人。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最初只是三个国家的化学教师和学生举行的一项趣味活动,没想到27年后竟风靡全球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简称IChO)创始国是原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兰。第1届IChO于1968年在原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来自上述三国的化学教师和学生相聚一起,举行名为IChO的趣味活动。
从此,国际间最重要的化学资优中学生的赛会便问世了。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及东西方相互交流的日渐增多,这一竞赛活动陆续向东欧以外的其他欧洲地区扩展。至1983年第15届I-ChO,欧洲绝大部分国家都派出了代表队。1984年第16届I-ChO第一次越出欧洲,向世界其他地区发展,继美国和加拿大等美洲国家之后,又有环太平洋地区的中国、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加入IChO的行列。截至1994年,已有47个国家和地区连续或间断性地派队参加。其中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是1994年7月3日—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Oslo)举行的第26届。
竞赛规则十分有趣,老师与学生分住两处,切断电话及其他一切联系
凡开赛时年龄在20岁以下、非化学专业的男女中学生皆有资格参赛。每一参赛代表队由4名学生和2名教师组成。教师是国际化学奥林匹克评审团的当然成员。主办国也可邀请一些观察员,但他们不参加评审团的工作,并且自理竞赛期间的一切费用。
IChO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际评审团。它从1982年第14届IChO开始创立。每届IChO评审团由1名主席(由主办国选出)、2名副主席(一般由上届IChO及下届IChO评审团主席担任)和若干成员(每一代表队出2名)组成。竞赛中的各项决议由评审团会议作出。评审团的每位成员具有同等权力。至少有75%的评审团成员出席,评审团的决定须经2/3的多数票通过方为有效。当赞成和反对票数相同时,由主席作最后决定。评审团的决议对全体参赛者是决定性的和有约束力的。执行秘书处执行评审团的决议,协调各方面的意见,向评审团提供协助和建议,但无权改变评审团决议。
1986年7月布拉发迪斯拉会议规定,IChO的法定工作语言是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但后来一直只用英语。各代表队教师须在限定时间内将竞赛试题的英文版本译成各自的母语版本。
主办国学术委员会命题组向评审团提供竞赛试题、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初稿,经过评审团会议讨论(有时是激烈辩论),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作为正式赛题。赛题必须符合参赛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又要反映当前的科技发展态势。内容一般包括6道理论题和2道实验题,分别占总分数的60%和40%,一般各在4—5小时内完成。开赛之前,每位评审团成员必须绝对保守试题及答案的秘密。为此,学生和老师分住两处,切断电话及其他一切联系渠道。
参赛者的正式名次和颁发的奖章由评审团主席在闭幕式上宣布。金质奖章、银质奖章和铜质奖章分别约占总参赛人数的10%、20%和30%。其余参赛者则授予参赛证书。
主办国应提前一年(最迟在竞赛前3个月)将预备题发到参赛者手中。预备题预示了竞赛主题(如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等),大致规定了正式赛题的方向、范围、难度及题型。
IChO一般在每年的7月举行。主办国负担竞赛程序范围内的全部费用,包括参赛者的零用钱。但从本国至竞赛地点的往返旅费则由参赛国自理。
良好的竞赛成绩与我们中等化学教育水平不能画等号,国内赛事太滥可能使这一活动“变味”
我国于1987年首次组队参加IChO,至今已有8个年头。8届共派出选手32名,其中20人获得金牌,9人获得银牌,3人获得铜牌。从1990年第22届以来,连续5届获团体总分第一,并且有4届个人总分第一。这些优异成绩,不仅得到我国各界人士的赞誉,也为世人所惊服。
中国化学会从1983年开始组织一些热心的化学教育工作者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少年学生的途径和方法,至今已历经10年。
我国举行的化学竞赛面向全国所有青年人。竞赛试题在向全国发行的报纸上登载,并在中央电视台公布。竞赛的宗旨是宣传作为自然科学轴心学科的化学对于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强调化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励青少年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化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自从我国决定正式参加IChO以后,全国化学竞赛的目的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它一方面仍致力于实现上述宗旨,另一方面又担负着选拔预备队员以组建国家代表队进军IChO的任务。
化学竞赛是一种课外科普活动。作为课内化学教育的补充和发展,其根本目的一方面是吸引学有余力的在校学生和其他青年人参加到这一活动中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在一定知识层次上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是从竞赛的角度探讨化学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思路,促进化学教育的改革,推动化学教育的发展。这其中也包括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化学优秀学生的途径和方法。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面向中学生的各种竞赛考试太多、太滥,既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又不利于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必须按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尽快予以纠正。不能偏离“优化化学教育、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的途径和方法”这个根本目的,不能使竞赛活动的目标在某些因素的干扰下发生扭曲,不能不顾“学生是否有潜力、学校是否有条件”而搞得过多过滥,更不能使这一活动“变味”、“走样”。
我国自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成绩。但由于许多学校化学实验条件较差,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决不能说我国整个中等化学教育水平高,也决不能认为我国的化学竞赛活动已经很完善了。我们一定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考察、选拔和培训学生,为今后有可能造就一大批高质量的优秀化学工作者打下基础。(附图片)
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第2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中国代表团师生,获胜之后在国旗下合影留念。
1994年7月,第26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在挪威举行。这是师生们在游览和交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