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下丁家——今日泥土更芬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4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下丁家——
今日泥土更芬芳
本报记者贾建舟武卫政
站在下丁家村自己修建的高山水库大坝上鸟瞰,山腰满目绿叶白花,片片果林梯次错落,山麓块块农田宛如绿毯,镶嵌在大小自然村周围。
这里十平方公里之内的大小36座山头、数十条沟涧都是下丁家的土地。手指着从夼底一直迭上山梁的层层梯田,分管农业的村委会副主任范钦益颇有感慨地告诉记者:这些地和山下泳汶河滩的田地有1700多亩,全是俺们流血流汗整造出来的。
地处山东省龙口市南部山区的下丁家村,在60年代曾以“山区建设的一面红旗”闻名全国。“那时可真是愚公移山哪!这地里原先尽是石头。俺们把表层土堆在一边,把下面的大卵石一块一块挖出来,搬到地沿垒成围堰。小石头拣不过来,就用大铁筛一遍遍地筛。不然哪有这么好的土啊!”
下丁家人珍惜土地,也特别重视粮食生产。我们在由龙口市区来下丁家时,看到沿途果园连片。“一亩果,十亩粮”。如今的农民都会算这个帐,可下丁家却一直让果树长在山上。
原来村里把粮田分到户,果树仍由集体经营,有人就在山下的粮田里栽了果树。村委会先是动员他们自己把果树拔掉,不听劝的由村里统一拔。因为承包合同规定,土地承包后所有权仍属集体,承包户不准撂荒,不准随便栽果树……
记者了解到,下丁家村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实业总公司,办起十几个工厂和商场、车队、加油站等。村里的耕地自然要被建厂和修路占去一些。于是他们设法弥补,像当年那样,在半山坡再造梯田,保证粮田面积基本不减少。在下丁家村,还流传着一个“搬地”的故事。前年,村里建农电站和加油站,要占5亩多好地。村委们研究半天,觉得这么多长庄稼的肥土不能随便丢了。全村动用了1500多个工日,一锹锹装卸,硬是把5万多方富含有机质的泥土搬到一里外的南山坡上。为看个究竟,记者踏上这块新地。但见“搬”过来的地石堰垒得齐齐整整,地里土质松软,抓一把嗅嗅,散发着泥土香。
老范介绍说,如今有3000多人口的下丁家村,工业发达,副业兴旺,去年工农业总产值8000多万元,集体积累达3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700元。集体有了钱,就往庄稼地里倒贴。每年光采购化肥、农药等物资和耕地、浇水,村里就得拿出五六十万元补给农民。
这个帐怎么算?下丁家人认为,用工副业挣的钱反哺农业,稳住了农业这一块,调动起农民摆弄土地的积极性,村干部可以腾出身子一门心思去抓钱。农业上来了,又为工副业提供原材料,使饲养业和加工业可以就地取材。
“你们的工副业那么能赚钱,有钱不愁没粮吃,干嘛往地里倒贴呢?”我们有意提问。
“买粮可以,要是都买就坏事了。老书记王永幸常说,是人就得吃粮,下丁家的官不要老盯着钱,要想着群众吃饭问题。要是哪一天下丁家的农民掏钱买粮吃,那才丢人哩!粮食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任何时候都不能以钱为纲,粮田砍光。所以俺们村委一班人如今既抓钱也抓粮,千方百计保护利用现有耕地种好庄稼,一点都不含糊。”
范钦益不紧不慢地讲出这番道理,最后笑着说:“俺们一二把手王清业和战德路都到外地跑业务去了,留下俺这个管农业的守家。要是你们不来,今天俺就和各自然村的支书检查农业生产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