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撂荒”——析后进村党支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4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剖析与思考

  “撂荒”
——析后进村党支部
滕贞甫
对于稼穑者来说,撂荒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因为撂荒,就是有田不耕,任其荒芜;对于一个农村基层组织来说,“撂荒”则是严重的失职甚至渎职,因为它所“撂荒”的,不仅仅是土地。
  组织生活“撂荒”
地处渤海湾南部一个富庶之乡的某村。这是一个被乡、县两级党组织定为整顿对象的后进村。在走访党员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个村的党支部已有8个月没有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了,有的党员甚至连谁是支委都不知道。
在另一个村民虽然很富裕,但仍被定为后进的村,该村党支部书记诉出了这样的苦衷:现在,支部工作更难做了,搞个啥活动总是文齐武不齐,有时候大喇叭喊了好几遍,只能来几个拄拐棍的老头儿,年轻力壮的党员整日跑里跑外地忙生意,你能就因为他不来听文件就开除了他?这样的苦衷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在这位村支书的眼里,党员过组织生活就是“听文件”。当然,传达有关文件是必要的,如果老是过“听文件”的组织生活,怎么能吸引广大党员呢?
  集体经济“撂荒”
农村改革的经验证明:集体经济是立村之本,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共同富裕。然而,绝大多数后进村都忽视了这一点,对发展集体经济,他们不同程度地“撂荒”了。
大连市旅顺口区1994年确定的8个后进村,无一不是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村,有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有几万元。在贫困地区,几万元的纯收入或许尚能沾沾自喜,而在9个镇(乡)均跨入省百强乡镇行列的旅顺口,这些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已被那些发达村甩下了几百倍、上千倍。
集体经济不发展,村里就没有能力为群众修路、办学、上自来水、发养老金,也就难免因各种费用的摊派而增加农民的负担,这样的村支部,说得再好、再多,群众也不会买你的帐。
旅顺口区北海乡北海村,村民并不贫困,全村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村中存款几十万甚至逾百万的户也不少,但该村党支部却是一个后进支部,在群众中没有威信。因为村里的集体经济与蓬勃发展的个体经济相比显得相当薄弱,村集体年纯收入仅有6万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个体户年收入的一半。    人才“撂荒”
在农民们眼中,只有那些在村中称得上“人才”的人,才能有资格加入党组织。但是在后进村,群众眼中的“人才”,却越来越少了。
有个村,总共才有5名党员,平均年龄已接近70岁,乡党委的领导说,再不培养新人,过几年这个支部能不能存在都很难说了。还有个村,至今还由一名年近八旬的老支委主持工作,老支委几次想让贤,但党员中能接班的人实在难选。更有甚者,某些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7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其原因固然很多,而最主要的原因不能不归咎于党支部在培养人才上的“撂荒”。
值得警醒的是,一边是某些党组织放松了对人才的培养,而另一边是宗教组织加快了渗透和争夺。在朝阳县的一个后进村,天主教徒竟占全村人口的半数以上。这么多的农民拜倒在十字架下,不知当地的党员干部作何感想?
  耕地“撂荒”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它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对于农村党支部来说,组织和带领农民种好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许多后进村,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块块弃种的耕地杂草丛生;一株株老化的果树枯枝交错;一条条昔日流淌的水渠干涸见底……
有的后进村的领导这样误解: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就等于弃田撂荒。    三个关键
那么,如何来根治后进村党支部“撂荒”这一通病呢?在全面调查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不难寻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之一,选好一个支部班子。党支部是村级政权的核心,正如农民们自己所说的: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组织生活“撂荒”的主要原因是支部工作不力,如果支部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那么“撂荒”现象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之二,选一条好的经济发展路子。如何选一条农工商协调发展的路子,是所有后进村面临的新课题。路子选得好,集体经济就会壮大,农民就会富裕,党建工作就会有所保证,党支部的威信也就会得以提高;路子选不好,或因工废农,或因商废农,或因农废农,都会导致农村经济的单一或畸形发展,最终误入歧途。
关键之三,抓紧培养优秀农村青年。青年,决定着未来,只有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农村青年,农村的各项事业才会有长足和持久的发展。在后进村培养优秀青年,更是转化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后进村党支部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吸引青年,通过培养青年人才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要积极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壮大党员队伍,提高党员队伍的战斗力。
(原载《党建天地》第五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