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舞蹈家的“学者”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4
第12版(副刊)
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舞蹈家的“学者”梦
刘茜
不少青春少女迷恋过舞蹈家的风采,许多成熟女性钦羡过学者的风度,但令她们难以想象的是,竟有人能将这两者融于一身。资华筠,这位曾饮誉中国舞坛的国家一级演员,如今以每年数十万字的研究成果,在圆着一个舞蹈家的“学者”梦。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获博士生导师资格的研究员,资华筠最近接受了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组委会的委托,出任大会非政府组织NGD妇女与艺术论坛的主持人。
其实,在舞蹈家与研究员这两个相去甚远的天地间,确有着一条相通的轨迹,那是资华筠用锲而不舍的追求描绘出来的。
有人说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然而,当资华筠练就的功夫可以轻松地把腿抬到180度,把腰向后弯到手能抓住脚腕,腾空大跳可作各种瞬间造型,快速旋转后可稳稳地用足尖支撑身体重心时,她的学识也日渐丰厚。音乐、戏曲、文学、历史、民俗、地理……在广博的知识中,资华筠孜孜以求,不断调整、完善着自己的追求,每次接受新的演出内容,她除了翻阅大量背景资料外,还常为要塑造的形象引经据典,著文写诗。“要把自己从生活中蕴积的情感意绪浓缩、升华、幻化成特色鲜明的舞蹈——它是自由形体的灵智之结晶”。这便是资华筠为自己的理想作出的诠释。
一身“学生气”的资华筠,似乎比别人有更多的优势。从50年代起,她就先后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以《西藏舞》、《飞天》两个舞蹈获金质奖和铜质奖。由她开创的《飞天》、《红绸舞》、《孔雀舞》、《荷花舞》和《长虹颂》等一系列端庄典雅、多彩变幻的舞蹈形象,曾深深地留在一代观众的心中。为此,周恩来总理鼓励过她,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欢迎过她,华夏艺术的史册上记载过她……
然而,当资华筠还未读懂舞蹈家的真正内涵时,十年动乱夺去了她的艺术生命。在面壁写“交待材料”的窘境中,不甘寂寞的资华筠突发奇想:把舞蹈艺术的艰辛与美好用不受时空限制的笔墨描绘出来,给人们以思考,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事啊!一时间舞蹈家竟忘却了隔离审查的恶运,真的做起了“学者”梦。
几易其稿、历时数年之后,资华筠的处女作剧本《敦煌的梦幻》终于付梓出版。然而,回首个中的辛酸、苦涩和愉悦,舞蹈家深切体味到了舞文弄墨的艰辛。
拨乱反正之后,资华筠的演出、社会活动和出访日趋频繁。年逾不惑的舞蹈家又插入了著名外交家陈翰生教授的英语研究生班。“资华筠在我这里学习几年,现在出国访问、演出可以用英语直接对话、交流,工作起来十分便利。”80有余的陈翰老在他的回忆录中得意地写道。
从1984年起,人们从报刊上时常可以见到资华筠那充溢着艺术灵气和严谨思维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评论和译文。她的散文、论文、报告文学曾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她用中英文发表的许多论文分别在美国、台湾发表;她在加拿大、菲律宾、印度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报告会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几年前,学者济济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一位带着艺术家头衔的舞蹈研究所所长上任了。资华筠不仅进入了“学者”圈,还将从此领衔于舞蹈理论的研究。面对事业的又一次挑战,资华筠挺乐观:“艺术研究不同于其他领域,需要理论家的逻辑思维,也离不开艺术家的形象思维,这将是我应发挥的优势。”有人劝她立足于轻车熟路的表导演理论研究,她却毅然选择了有发展趋势的高层学科建设——舞蹈生态学研究。她就是这样,永远好强,永远和自己过不去。
特别偏爱学习的资华筠又一头扎进了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舞蹈史以及大量中外艺术美学等专著中,拚命积累,不懈掘取。在她的笔下,《追寻人类艺术之母的踪迹》被列入国家重点丛书;《中国当代舞蹈精粹之保存》参加1994年北京国际舞蹈讨论会……至今,她已出版5本专著,主编数本专论,并发表了百余万字理论文章。
丰硕的成果令人钦佩,这位舞蹈家的确称得上是学者。然而,在事业上对人对己都很严格的资华筠却实实在在地说:“我可算不上什么学者,我知道研究的水有多深,还有很多事在等着我去做……”舞蹈家的“学者”梦,永远留在资华筠的心中。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