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减法”与“加法”——宝钢五天工作制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5
第1版(要闻)
专栏:

  “减法”与“加法”——宝钢五天工作制的启示
本报记者黄嵘
当各行各业的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五天工作制的时候,宝钢人走进五天工作制已是第三个年头。
1992年6月,宝钢初轧厂在全公司率先试行五天工作制时,厂里的干部工人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因为这多一天休息是靠大家齐心协力干出来的。
按常理,缩减工时应该增加人员才对。宝钢当时却反其道而行,提出先减人员后减工时。公司按照国外先进企业水平重新核定各厂、部的定员标准,宣布哪个单位率先减员达到这个标准,哪个单位就可以实行五天工作制。工人们称之为“双倍减员法”。
宝钢初轧厂,这家建造时按国内同行业水平设计定员1700人、当时实际在岗职工只有1226人的工厂,硬是再减掉30名干部和120名工人,率先达标。
为什么要“双倍减员”?宝钢集团公司总经理谢企华有独到的见解:建设现代化企业,不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行。实行五天工作制,六天的活五天干,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那种靠添加人手换来的五天工作制不仅达不到这个目的,相反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宝钢从一开始就强调先减人员后减工时,目的在于保证五天工作制能够高起点、高效率运行。
工人们怎么看待“双倍减员法”?记者日前再次来到宝钢初轧厂。经过连年做“减法”,该厂目前只有780名职工。在生产线上,技术员王伟东告诉我,他们现在是“两天休息足,五天活干足”,“上八小时的班,干八小时的活”。在这里,绝对看不到一杯茶一张报或三五成群侃大山这类别处司空见惯的事情,更不要说“串岗”、“遛弯”了,能看到的只是满负荷工作的生产线和满负荷工作的人。工人们明白:多一份休息要靠多一份劳动去换来,而更多的休息也是为了精力更充沛地投入工作。
“双倍减员”带来的是“双倍增效”。宝钢全员劳动生产率连年大幅上扬,人均产值从1992年的40万元上升到1993年的59万元,再提高到去年的73万元。钢铁工业有一个最硬的效率指标——人均产钢量。投产8年间,宝钢年产钢从初期的312万吨增加到去年的751万吨,翻了一番多。人均产钢量却从投产初期的100吨增加到去年的400吨,翻了两番。今年更是将达到600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靠的是什么?就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法’还要继续做下去。”宝钢集团公司董事长黎明这样说。从1988年起,宝钢就开始以每年2000人的速度减员,职工总数已从投产初期的3.5万人减少到今年初的1.9万人。公司已经提出目标,再照这个速度减下去,到本世纪末把职工总数压缩到1万人左右,从而使人均产钢量达到800吨的世界领先水平。“只有做人员的‘减法’,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上去,才可能做出效益的‘加法’。”这就是宝钢人的算式。
五天工作制在宝钢已经实行了三年,记者问宝钢的领导,是否有什么经验可供其他刚实行五天工作制的企业借鉴的。他们说,各家企业情况不同,管理起来千差万别,很难找出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标准”。但有一条,实行五天工作制决不能以牺牲劳动生产率为代价。这个代价企业付不起。相反,五天工作制是一个契机,企业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加强管理,挖掘潜力,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上去。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五天工作制方面,宝钢的“减法”与“加法”做得很成功。希望更多的企业做好这道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