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对“考察”之再考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22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对“考察”之再考察
若鲁
几年前,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考察的杂谈,名曰《“考察”考察》,对考察作了一番肯定,以为“百闻不如一见”,外出考察有利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工作。在改革开放年代,要及时推广那些有创举的经验,实地考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但凡事皆有两面性。通过对一些“考察”效果的考察,我开始对“考察”产生起怀疑,继而腹诽起来。据我所知,某市近年组织的大型“考察”不少,从“温州模式”到“苏南模式”,从南边的深圳、珠海到北边的大邱庄、窦店,甚而新加坡、日本。每每庞大的考察团,浩浩荡荡的车队,或则飞来飞去,一次行程几千公里,去来几十天,耗资几十万,回后嚷嚷一阵,而结果呢,却不得而知。和被“考察”的地方比,经济非但没有上去,反而还凹进去了一大截。
据笔者考察,这些地方的“考察”之所以效果不佳,主要是流于三种形式:
一曰小猫钓鱼式。没有一门心思地去干自己的事,三心二意,一会儿去捉“蝴蝶”,一会儿又去捉“蜻蜓”,其结果“蝴蝶”、“蜻蜓”没捉着,“鱼”也没钓到。
二曰猴子掰包谷式。像小猴子那样,掰到这个包谷又丢了那个包谷,到头来仍是两手空空。比如,今天温州的私营经济发展快,用“温州模式”往本地套,而明天窦店的集体经济很厚实,又学窦店。其结果是私营经济、集体经济都搞不上去。
三曰邯郸学步式。不注重发挥本地的优势,一味地去拿人家的“线子”来套住自己,其结果当然是如邯郸学步,“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
笔者仍然不反对考察,只是以为有些“考察”,通过新闻传媒就可以了解,大可不必都那么兴师动众,费时伤财前去“考察”一番。
再说,事业是干出来的,发展经济关键是要干。大干大变化,大干大发展,大干方能快上。“团结拚搏,负重前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不就集中地突出了一个干字么?各地有各地的“地情”,各地有各地的优势。我们注重的应该是针对“地情”,科学决策,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出自己的辉煌。张家港人的经验不就是创出来的么?
由是,奉劝那些疏于实干,热衷于“考察”者应该慎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