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他们真的使上拖拉机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11-18
第2版()
专栏:

“他们真的使上拖拉机了”
周一兴
在秋种的季节里,安徽省凤阳县方邱湖农场的拖拉机,帮助蒲包岗村李树兰互助组耕种了二十六亩五分地。这件事情,在蒲包岗村农民的思想上,引起了不平常的变化。
我到李树兰互助组的时候,机器代耕的事情,已经结束好几天了,没有看到当时的盛况。据说:那天村里人都出来围着田埂看机器耕作,有的下田量量犁沟,惊叹拖拉机犁得真深;有的扒开耩沟看看种子,夸赞种子下得真匀。大家看了,实在高兴。我到李树兰互助组后,也深深地感到他们组里有了一种新的气象。副组长李树荣和我一见面,就出我意外地埋怨说:“互助组土地零碎得很哪,二亩三亩的,太小了。”从李树荣的神气看来,他对分散的小块土地,很不满意。我想:在别的地方,听农民说地少地孬是有的,听农民埋怨二亩三亩地太零碎的倒少,以为是李树荣一个人这样,但李树兰告诉我:村里许多农民都这样想,几个互助组还讨论过这个问题。她说:“我们组已经计划好了,今年冬天和外组研究研究,互换一些土地,估计换几十亩地连成一片,是没问题的。”
据李树兰的体会,村里农民对互助合作的态度,比以前认真得多了。她说:“我们村里八个互助组,大部分是临时性的,一、二年来一直‘互互停停,停停互互’。现在有些组员不满意了,说:‘我们也有大片土地,为什么农场给第一组(李树兰组)耕,不给我们耕呢?就因为人家互助得好,我们还得加油干,搞好互助组。’第五互助组也是个常年组,他们更加着急,提出口号:‘要撵上第一组!’还有我那老叔父李昌和,今年六十四岁了,过去是个‘老保守’,曾和人打赌说:‘要是有收割机的话,我头也可以砍掉。’可是前几天,他忽然来找我,要求跳到我们组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看来真能使上拖拉机了,可是我们那个互助组没有搞好,使拖拉机还不知要到那天呢!’老叔父现在对互助组很热心、很认真哩。”李树兰尽在讲别组的事情,其实,他们组里的劲头更大。他们全组十一户,已经有十户同意办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了。
我问李树兰:“你们打算怎样办呢?”
她忽然像想起一桩什么事情来了似的,笑起来回答我说:“午收时,你不也到我们组来过吗?也曾问我们‘看到了农场的机器,可有什么打算?’那时,我们说:‘将来买个小拖拉机,办个合作社。’那是随便回答的,谁也不当真,拖拉机有谁买得起呢?现在拖拉机用不着买就能使上了,我们对互助合作倒真的有了打算:今年准备和外组换些土地,几十亩连成一块;另外再搞一块公共的场子。将来这些地请农场的机器耕种,到收时共同收割和打场,慢慢地使组员们养成集体习惯,以后就可以实行土地入股和耕牛、农具折价归公,办起合作社来了。”
十月二十四日,李树兰家的小院子里,坐满了芜湖市郊区的农民。他们在参观方邱湖农场后,也顺便来看看第一个享受到用拖拉机帮助耕种的李树兰互助组,副组长李树荣讲到美好的将来时说:“我们今年准备把一部分土地,跟外组互换,连成片,然后统一使用,到明年就可以用机器耕种了。那时候,在使用机器耕种的土地上,就会增加产量;还有一批劳动力、牛和大车,可以剩余下来,经常搞副业生产,多积肥料。反正有事情做,闲不了。那时,我们互助组的收入增加了,我们的生活也就真的可以改善哩。”李树荣把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大事,说得那样的有把握,有信心。参观的农民羡慕极了,回去时一路走,一路说:“他们真福气,真的使上拖拉机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