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讨价还价 妥协求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5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专家笔谈美日汽车争端

  讨价还价 妥协求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刘江永
汽车争端年深日久
汽车产业曾是美国的传统王牌产业,但在市场竞争中却为日本所超赶。这个过程经历了以下阶段:60年代日本汽车厂商很难打入美国市场;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推出节能型汽车,并完善了在美国的售后服务系统,一举叩开美国汽车市场大门,并向纵深发展;从80年代起,日本对美大量出口汽车便成为日美贸易不平衡主要原因之一。1981年,美国迫使日本进行对美国出口汽车的“自主限制”。然而,日本一方面通过增加高级豪华轿车出口,同时加强对美投资办厂,钻到美国肚子里开拓市场。结果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市场渗透率)从1970年的4%上升至1990年的36%,年销量约达300万辆。美国在要求日本对出口车年销量严加限制的同时,将重点转向打开日本市场,要求日本扩大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进口。于是,美国贸易谈判代表米基·坎特便一次次发起对日谈判攻势。
    数值指标互不相让
1992年布什执政期间,日本厂家曾订立了扩大国外汽车零部件进口的“自主购入”计划。截至去年底日本已按计划从美国购买了190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该计划今年3月到期后更新。美方要求日方延长计划,并在3年内从美国增加90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日方则认为,“数值指标有可能导致管理贸易”,不能接受。其次,美方要求日本扩大外国汽车的销售网,在限期内增加进口车销售点,希望日本政府提出具体“数值指标”,并以书面形式保证销售竞争自由。日方坚持政府难以对民间企业行为做保证,而且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数值指标”。
今年5月6日,日美在加拿大举行的汽车贸易谈判破裂。5月16日,美国宣布了一项有史以来最大的对日贸易制裁清单:对日本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及三菱公司的13种出口美国的豪华轿车征收100%关税,此举将使日本付出59亿美元的代价。美国警告日本,若在6月28日之前日方不作让步,上述对日制裁将自然生效。这等于给日本下了最后通牒。日方也不示弱,当月17日便向世界贸易组织起诉美国。日本通产大臣桥本宣称,“日本将保留反报复的权利”。一场日美贸易战一触即发。
6月12日,日美两国开始履行世界贸易组织的程序,即首先举行双边谈判;6月22日,日美在日内瓦进行了副部长级协商。但这些努力均无结果,在离制裁仅有两天的6月26日,日美展开了坎特与桥本之间的谈判决战。
    日美协议再埋火种
直到最后一刻到来之前,日美双方都在咬紧牙关互施谈判“心理战”。因为这是一场涉及两国切身经济利益、国家脸面、政府地位的搏斗。美国要通过“制裁牌”给日本套上一个写有“数值指标”协议的“绞索”,而日本面对美国强套在脖子上的这根“绞索”就是要设法搞个“活扣儿”。6月28日,日美汽车贸易谈判在美国即将实施对日制裁的最后关头,终于达成协议。
协议达成后,桥本通产大臣称这是日美双方的胜利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胜利。该协议能使美方自我安慰的是,协议毕竟写进了一些“数值指标”。
至此,克林顿总算找到了个台阶下,以免因实施对日制裁而使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面前遭到多数国家的反对,并在贸易战中损害日美安全关系。而日本政府则在未对美国在“数值指标”问题上做任何承诺的情况下,打掉了美国的制裁。这一谈判结果使日美两国暂时避免了迎头相撞,使世贸组织躲过了一场棘手的官司,也使克林顿和村山在各自国内的地位免遭冲击。
日美协议的达成虽使贸易争端暂得缓解,但是不仅远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埋下了新的火种。该协议在关键的“数值指标”问题上并列写入美日双方各自的主张,而未取得真正的共识。美国单方面写进本国估计的“数值指标”是:1998年之前,日本在北美生产的汽车增至265万辆,在北美采购的零部件增至67.5亿美元,2000年日本销售外国车的网点增至1000个。日本则在协议中写明,美方的预测指标已超出日本政府所负责任的范围,日本政府未参与此事。一句话,日本政府根本不接受美国在协议中单方面列入的指标,有关协议内容对日本政府并无约束力。
此外,协议刚达成,美国政府发言人便宣称,若今后日本在“数值指标”方面仍无改善,美国还将进行调查,并可能对日本的市场障碍进行制裁;继而,美国又宣布将对日本胶卷市场进行调查。也许用不了多久,日美之间又将有一场龙争虎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