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国际汽车工业面临第三次转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5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汽车·社会·文化(之二)

  国际汽车工业面临第三次转移
陈光祖
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是环太平洋地区的世纪”,“东亚是21世纪的巨人”。
●沿太平洋的亚洲地区,面积比欧洲和美国大一倍。目前亚洲拥有世界人口的半数,到2000年将占世界人口2/3,亚洲将拥有3万亿美元的市场。
●30年前,环太平洋的亚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欧洲的1/3,而到21世纪初,这个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将相当于北美的总和,并超过西欧居世界第一位。
从汽车发展机遇来看,从本世纪初开始,国际上汽车工业已发生了两次大转移。
第一次是本世纪20年代,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发明了T型车,创造了大量流水生产线,形成汽车工业革命,汽车工业从欧洲的萌芽期向北美洲转移。T型车从1908年上市,到1916年一年竟能生产150多万辆汽车。当时,在美国无论是富翁,还是平民都能用上这种大众化的商品,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成为“汽车的王国”。100年来美国汽车的需求格局是:自己生产汽车,但又是进口汽车的汽车大国。
第二次是本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早做好准备的日本汽车,以其小型、省油、价廉为特点,一举打入美国市场,美国人争相抢购日本车,宣告了一个日本车的新时代来临。往后韩国汽车的崛起,做法基本和日本一样,他们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汽车新兴国家,实现了汽车工业第二次大转移。
专家预测国际汽车工业第三次大转移将是在下一世纪初,可能轮到东亚地区,这是由这一地区经济新发展而带动起来的,中国则又可能是获得这次机遇最大可能的国家。中国汽车市场主要是满足国内经济发展而引起对汽车的巨大潜在需求,又有开拓国际市场的可能,这就使中国可能成为第三次国际汽车生产大转移的主导国家。
机遇只是一种可能,在技术竞争、资源短缺、生产能力过剩、国家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竞争相当激烈,绝不是很容易把机遇变为现实的。如果不是千方百计地去争取,机遇是不会自动转变为现实的。
●在第二次石油危机来临时,日、美汽车界存在着对“发展小型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了本该属于美国的机遇,却被日本人夺去了。
有个动人的故事,1973年6月,美国有个名叫查利·马克斯韦尔的年轻人,特地从纽约来到底特律,向三大汽车公司最高层领导进言,说是世界上可能发生石油危机,汽车要注意节约能源,现在耗油量太大,要搞小型车。美国老大,不予理睬,我行我素。查利说,美国汽车要完蛋。同一年代,日本一个年轻的文职官员,叫天谷直弘。他也发现石油危机即将来临,就积极向汽车厂商和政府建议,日本是受能源制约的国家,也许一夜之间社会就会发生经济危机。日本汽车界和政府重视和支持了这个建议,制订了发展小型车的战略。天谷直弘以后被日本政府指派为日美汽车贸易摩擦谈判的高级官员。
当70年代初期,日本小型车出口美国时,在底特律,美国人围着汽车笑着说,看!这就是日本人造的汽车,真像“鸽子笼”。接下来却是“鸽子笼”泛滥美国市场。美国就是这样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机遇,给美国汽车工业带来至今还未恢复的灾难。
我们说第三次国际汽车工业大转移的特点是以发展中的大国的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契机而形成的。
那么,中国如何把握这个机遇呢?我国是汽车工业的后起国家,而后起国可以充分借鉴先进国已走过的道路,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避免先进国的错误经历,趋利避害,减少风险。然后,利用后起国的资源、劳力、地理环境上的优势,加快汽车工业发展,这就叫“后发性优势”。这种例子是不少的,如韩国的汽车工业就是很典型的,它就在日本邻近,居然在某些方面赶上了日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