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从生活中走来的戏剧——评辽艺话剧《鸣岐书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5
第12版(副刊)
专栏:剧谭

  从生活中走来的戏剧
——评辽艺话剧《鸣岐书记》
郭建光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在我国众多的话剧艺术团体中应该说是一个佼佼者。40余年来它一贯地坚持关注现实、反映生活、追求理想的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追求和艺术风格。最近晋京演出的话剧《鸣岐书记》则是辽艺的艺术家们实现这种追求和风格的又一佳作。
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中,像张鸣岐这样的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不仅是生活的楷模,而且应该成为艺术家笔下饱含真诚与激情塑造的典型。辽艺的艺术家们以巨大的激情大量地吸取生活的源泉,创作了话剧《鸣岐书记》这样一部真正从生活中走来的戏剧。
生活给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源泉乃至范本,但生活本身并不是艺术,这是众所周知的。作为写真人真事的话剧,《鸣岐书记》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及其艺术魅力的发生点在哪里?就在于展示张鸣岐独特的生活和工作内容及其所蕴含的人格美、精神美和理想美。创作者们脚踏实地去寻访张鸣岐生前的足迹,他们在张鸣岐同志牺牲的现场,在鸣岐同志深入过的老工人家和亏损工厂,在机关,在军营,在出租车上,听那些认识或不认识张鸣岐的人讲关于张鸣岐的许多往事,心灵为之颤抖,生命为之震撼。这样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不断熟悉和把握人物特征便是使创作者拥有了一种为艺术本性所必需的真诚和激情,便是使创作者后来在有限的舞台上对人物生活内容及其意蕴的剪裁与表现具有一种生活本身所没有的洗炼,集中和深刻。全剧不去着意设置一般为戏剧发展必需的而在生活原型中又确实没有的确有助于加强戏剧效果的矛盾冲突,而是在大写实的背景下大写意,采用板块的结构方式,在每一板块中运用不同生活现象之间,不同人物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理想追求之间的不同和反差,在对比中,甚至在具有理论性的激辩中富有层次地、多侧面地凸现主人公张鸣岐人格、精神和理想的实质,从而也自然地延伸到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呼唤。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呼唤无疑是我们至今仍然倡导的现实主义艺术的最重要的特征。
《鸣岐书记》在独特的戏剧结构中极力追求一种意蕴和精神的张扬,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因此,这种张扬意蕴和精神的追求不可能以某种夸张的、极富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来实现。如果艺术形式使主人公的形象稍有失真和拔高,那只能有适得其反的效果。《鸣岐书记》的艺术创作者很明白这一点,它的舞台艺术形态从整体上说是近乎生活本身的,是一种朴实的艺术风格。全剧的几个板块呈现于舞台的都是极为平常的生活场景,导演和表演自有其匠心和功力,却又不着痕迹,朴实无华,既保留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又处处能感觉到艺术创造的巧构。在表演上,《鸣岐书记》中的几位主要演员以深厚的生活积累为依托,全身心地投入到人物形象的创造之中,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心理气质,在表演上都通过对生活的提纯和精心的细节选择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戏剧所呈现的生活本身之中。这种近乎生活的艺术形态和朴实的艺术风格给人以日常生活的实感。由此塑造起来的人物形象在观众看来高大而没有距离,神圣而绝无光环。
与辽艺的其他一些作品相比较,《鸣岐书记》是一部更加偏重感情、心理乃至哲理方面的作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它的写意性。这个戏所要告诉观众的似乎主要不在于张鸣岐做了什么,而在于他的所作所为在与现实生活现象相观照时产生的意义、价值乃至哲理思考。该剧舞美设计中的那棵盘踞舞台中央的参天大树便是对这种写意性的极力张扬。在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戏剧采取写意的结构和方式,应该就是一种奇思巧构,而且在处理这种没有人物之间的矛盾对立构成戏剧冲突的题材时确乎是一种另辟蹊径。但是,也正是在这方面,《鸣岐书记》一剧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就是作品结构的写意性夹在整体的写实背景和细节的生活化处理之间,显得有些意犹未尽,这种意犹未尽留给观众的就是审美上的不满足,戏剧仿佛没有达到高潮就匆匆结束了,人们期待的某种具有冲击力的审美感受没有出现。如何形成一种具有张力的写意与写实的相互包容将是《鸣岐书记》这个话剧向精品迈进的必然课题。(附图片)
《鸣岐书记》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