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为了优化配置电力资源——关于加强计划用电工作的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6
第2版(经济)
专栏:

  为了优化配置电力资源
——关于加强计划用电工作的述评
本报记者江世杰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抱着‘计划经济’那一套不放!”
“什么‘分时电价’、‘负荷控制’?还不是为了让老百姓少用点电,多花点钱!”
这是今年4月中旬新闻媒介报道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电力部联合召开“第六次全国计划用电会议”以后,许多人脑子里产生的“一闪之念”。
这可能是由于当时报道不充分而引起的误解。
  对“计划用电”不能“望文生义”
“计划用电”的准确含义,电力部部长史大桢讲得非常明白。这就是:
通过加强宏观管理,利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辅之以行政手段,鼓励用户移峰填谷,合理用电,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使有限的电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用电?主要是电力短缺,“粥少僧多”。目前,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季节性缺电与高峰缺电同时存在,拉闸限电现象依然频繁。
又因为,居民生活用电和商业用电快速增长,工业用电比重相对减少,致使全国各电网普遍存在“用电高峰缺电——拉闸;用电低谷窝工——停机”的问题。
根据预测,到2000年,即使发电装机容量从现在的1.98亿千瓦增加到2.85—3亿千瓦,电力供应仍然有1100—1900亿千瓦时的缺口,相当于缺电力1500—2300万千瓦。
怎样解决眼前和将来的缺电矛盾?
办法就是两条:开发与节约并重。一是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增加对电力的投入,加快电力建设;一是通过技术限电手段和运用分时电价这个经济杠杆,大力加强计划用电工作,引导企业和整个社会开发低谷用电,转移高峰用电。具体目标是:到2000年实现转移高峰电力1000—1200万千瓦,使那时的电力缺口减少到500—1100万千瓦时。
计划用电的根本目的,是使电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是使电力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此十分重视。日本政府从1947年12月实行电力分配制度,制定企业最大使用电力、用电量,指定休息日,规定禁止用电的项目,对居民实行定量供电,超量用电也要加价罚款。这说明,市场经济体制与工作的计划性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实行“分时电价”就像是吃“分割肉”
采用分时电价制度,是由电力生产和使用的特点所决定的。
电力,是一种不易被大量储存的商品。电力的生产、输送、使用,是在同一瞬间进行和完成的。也就是说,用户使用多少电力,线路就同时供给多少电力,电厂也必须发出多少电力。而我们长期形成的用电习惯造成了电力使用中的高峰和低谷。为了把一部分能够转移的电力负荷,从电网高峰时段转移到电网低谷时段,我国从80年代开始,借鉴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分时电价”办法,在一些地方试验缩小电力负荷的峰谷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上海市,1994年实行分时电价1727户,其用电量占大用户电量的56.73%。实行后的低谷、平峰、高峰三段电量比,达到1∶1.483∶0.914,即高峰时段比低谷时段用电还少。
实行“分时电价”制度的具体做法是,把24小时的供用电划为高峰时段(一般为8—11时,18—21时)、低谷时段(一般是23时至次日6时)及平时段(其余时间)。如果平时段电价按基础电价计算的话,那么,高峰时段电价则按基础电价上浮一个比例数,低谷电价则按基础电价下浮一个比例数,但电价总水平基本保持不变。这有些像吃分割肉:精瘦肉价钱最高;净肥膘价格最低;肥瘦兼有的价钱居中。就是说,实行分时电价,并不是要多收用户的钱。
    推广电力负荷控制装置在于消除“株连”
推广电力负荷控制装置,是今后计划用电工作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总体目标是: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基本普及电力负荷控制技术,使受控负荷占地区总负荷的70%以上,做到限电不拉10千伏以上线路开关。
我国电力从60年代开始短缺。为保证电网的安全,高峰时只好临时性地大面积拉闸限电。本来,按照政策应该是谁超量用电就拉谁的闸,然而因为没有能够准确监控用户负荷情况的装置,拉闸时只能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株连”一大片。
从70年代中期起,国内有关部门就开始研制电力负荷控制装置,现已陆续投入应用。据统计,到1994年底,全国有174个市(县)安装了集中型负荷控制装置,可对1.5万个终端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行调控;此外,全国安装的分散型负荷控制装置,可对5.55万个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行调控,合计受调控的总负荷达3100万千瓦。
曾经有用户担心,安装电力负荷控制装置,是“花钱买绳套自己”。实际情况恰恰不是这样。山西省大同市的电力负荷监控及用电管理系统投产运行一年多来,不仅基本消除了拉闸限电现象,而且用电大户普遍反映很好。他们说:“不仅没有感觉到用电受限制,反而是自己掌握了主动权,由于能及时根据负荷情况安排生产,因而没有停过一次电,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