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箱子公民”的苦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6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箱子公民”的苦衷
尹树广
“箱子公民”,是眼下前苏联地区报刊上冒出的新词儿。它是指那些准备打点行囊、返回“祖国”的俄语居民。柳德米拉便是记者遇到的一位“箱子公民”。
去年的一个秋夜,记者在塔什干长途汽车站候车,与身旁的一位俄罗斯老妇女闲聊起来。没想到,这一聊竟勾出个令人心碎的故事来。这位叫柳德米拉的老人说,“我在俄罗斯驻乌兹别克斯坦领事馆整整排了两天队,最后连站都站不住了。人们看不过眼,让我这个老婆子‘夹塞’,办好了移民手续。”
“要说我如何来到中亚,话可长了。50多年前,我还是个天真浪漫的女学生。一天,当钳工的未婚夫突然跑来问我,‘我们厂要搬到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你跟不跟我去?’爱情的力量使我立刻作出了选择。”
其实,柳德米拉只是席卷前苏联的移民大潮中普通的一员。“箱子公民”究竟有多少?连统计学家也大伤脑筋。因为分布于前苏联各国的俄语居民共有2300万,他们“坐在行李箱上,随时都可能打道回府”。
对于移民潮,专家学者大多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加以审视。不错,“箱子公民”多为技术人才,其流失给所在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显而易见。仅哈萨克斯坦去年就有40多万人离开,经济损失高达几百亿美元。医院缺少医生,孩子失去老师,机器坏了只能躺着睡大觉。这已成为独联体各国司空见惯的现象。
但深究起来,损失最大的还是那些普通百姓。试想一下,离开厮守多年的土地,告别朝夕相处的挚友,那该是多么痛苦啊。
听着柳德米拉的叙述,会更加理解“箱子公民”这种矛盾而复杂的心理。她说,“几年前,老伴已埋在中亚,而我现在却要返回俄罗斯。我老了,只希望孩子们能从此生活在老家。可女儿嫁给了乌兹别克小伙子,生下小外孙。女儿坚持要回俄罗斯,女婿横竖不干。本来挺好的家庭也就这样‘解体’了。可怜的小外孙没了父亲。”
那么,为啥偏要离开中亚?回答是,“我住的单元里7户俄罗斯邻居早都走了,只剩下我一家人。还能怎么办呢?”有时,看似不起眼的寻常小事有时也会成为迁徙远行的诱因。例如,发自俄罗斯的信函辗转几个月才能收到,而且还读不到喜欢的俄罗斯报刊,这一切都会促使人们提起行李去寻根。
不过,寻根的结局有时也并不美妙。回到俄罗斯,他们经常遭到同胞的冷遇和白眼,甚至被称为“难民”。事情明摆着,俄罗斯经济形势同样艰难,住房、就业和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都会因“箱子公民”增多而日趋严峻。于是,少数“箱子公民”忍受不了这种失落感,重新提起箱子,回到“外国”。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大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目前在前苏联,像柳德米拉这样的家庭恐怕不在少数。假如托翁在天有知,也许会把“箱子公民”的坎坷命运也写入新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