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小化肥功不可没——化肥问题追踪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7
第2版(经济)
专栏:

  小化肥功不可没
——化肥问题追踪之三
本报记者周泓洋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目前,农业生产中当家的肥是什么呢?是尿素等优质大化肥?还是碳酸氢铵等低效地产小化肥?还是农家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的情况是:大化肥的主体地位正在逐渐被小化肥所取代,农家肥很少被人问津。
    怎样认识小化肥
这个问题争论有很长时间了。小化肥主要是指碳酸氢铵。肯定者认为,小化肥弥补了我国化肥短缺,解决了粮食生产急需用肥的矛盾;否定者则认为,小化肥的规模小,能耗高,效率低,应该淘汰。
小化肥在中国是独特的行业、独特的产品;具有独特的历史、占有独特的地位、拥有独特的优势。
说它是一个独特的行业是因为发达国家没有、发展中国家少有,而中国的小化肥产量之高、覆盖面之广、施用量之多、占化肥总产量比例之大,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
说它是独特的产品,是因为其含氮量仅是尿素的1/3,只有17%,3包碳酸氢铵才顶得上1包尿素。但是,作为农作物铺底肥、小麦早期的追肥,碳酸氢铵优于其他化肥。
说它具有独特的历史,是因为小化肥曲曲折折、几经周折才得以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58年到1968年10年是试验试产期,当时的设备能力从200吨型到3000吨型,经济效益不佳;70年代是发展壮大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是调整发展阶段。尤其是国家取消化肥进口补贴之后,在竞争环境平等的前提下,小化肥产销两旺,效益喜人。
说它有独特的优势,是因为1980年以后,碳酸氢铵的缺点逐渐被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克服了。譬如:碳酸氢铵分层深施作底肥,改两次施肥为一次施肥、春肥秋施、低温追肥。小化肥克服了自身的缺点,又充分发挥了其土壤附着力强的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欢迎。
  众人评说小化肥
在河北省衡水化肥厂,碳酸氢铵堆得像小山一样。农民们正在搬运装车。深州市陈庄乡彭家庄村村民彭云刚告诉记者,他有10亩地,这次买了15袋化肥,一亩地用75公斤碳酸氢铵,随用随到县化肥厂来拉,非常方便。碳酸氢铵肥效低于优质化肥,但作底肥比尿素等优质肥强。
干了8年小化肥厂厂长的原河北省副省长顾二熊,是一位农技专家。他认为,小化肥的作用今天依旧不可替代,而且据他组织农技人员实验的结果表明,使用碳酸氢铵不仅节省投资,而且效果不比用尿素等大化肥差。
一个既有经济效益、又方便农民却曾受冷落的“小化肥”行业,今天却依旧展示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这本身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还是要立足于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农业发展水平来考虑问题。当然,发展大化肥,提高化肥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是大方向,只是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丢了小化肥进口洋肥合不合算
立足中国农业发展需要,重新计算中国的化肥生产,可以说,国产化肥在总量上是可以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的,只需要进口一部分调剂品种、弥补短缺。
国际市场上,化肥价格从去年的80美元/吨一直攀升。近期,外贸询价FOB(散装离岸价)已经达到256美元/吨。就是说,不计算任何费用,到岸的化肥就超过了2176元/吨(按当时1美元兑换8.5元人民币计算)。到农民手里时,几个省价格至少达到2400元/吨,而且还是地方政府财政进行补贴之后的价格。
近几年每年从国外进口化肥约3500万吨(标肥),耗用外汇20多亿美元,国家还要补贴60—70亿元。1991年进口标肥4600万吨,花费外汇32.3亿美元,占当年国产化肥产量的47.4%。计划外进口冲击了国内化肥生产企业,致使一大批已经形成规模的小化肥企业被迫停产或者转产其他化工产品;大化肥生产企业则将中间产品——合成氨尽量先满足那些市场看好的甲醇、硝酸铵等化工产品,消化不了的合成氨才用于生产尿素。
1993年上半年因为进口尿素、磷铵的严重冲击,国内几个大化肥厂:铜陵、大连、南京及云南重钙等被迫停产,新投产78个小磷铵厂,开工生产的不足10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