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古老的陶都有只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7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古老的陶都有只鹰
阿明
宜兴在人们口碑中的分量,不在于它历史的悠久,岩洞竹海的灵秀,三省通衢的形胜,而在于它文化的质地。小小一个丁蜀镇,在中国偌大的版图上,还占不到蝇头那么大的位置,恐怕连标个小圈儿的资格都没有。可它在国内外的声名,在文化上的位置却远远逾出其本身应有的份量而显得有些超重。这种文化,既有千百年来陶都人呕心沥血的智慧构建,亦有自然界给予他们的厚赐。宜兴的声名,陶都的文化,便是年年月月通过那罐罐坛坛,盆盆缸缸,通过那一把把紫色的茗壶传递出去的。于是宜兴总给人有一种闲适静谧的感觉。在那罐罐坛坛里储足了米粟,就在廊下檐底,临河茶馆,依山茅庐里摆开桌子,握着茗壶,半闭着眼睛,品岁月悠长,话禾麦桑麻。精力有余,情致有兴时亦可在一坨紫色的泥土上玩弄玩弄。这样的生活倒是很适合文人墨客的,因为其本身就氤氲着一种生动的艺术气韵。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陶都这片文化厚土上急急匆匆走出这样一个人来,他叫范晓枫,出生在祖祖辈辈以制茗壶为职业的紫砂村里,却只对这份祖辈承延的职业投去匆匆的一眼,就赶忙去走自己的人生旅程。人们之所以用惊异的目光凝注于他,在于他的匆匆步履叩碎了那种文化闲适性,人们握着茗壶的手有些微微的震颤。他领导的江苏神鹰集团,在走过了七八个风风雨雨的年头后,突然昂立在陶都这片土地上。目前,神鹰已是拥有12家内资企业,3家合资企业的省级企业集团。作为江苏省首批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效益已跻身中国行业百强前10名,1995年,产值将突破4亿元,利税突破5000万元。
神鹰,那强健翅膀掠过的羽影,把被紫色泥土濡染得迷迷朦朦的目光引向高远湛蓝的天空。范晓枫对陶都的最大贡献,也许并不在于其企业本身的效益和为这片古老的土地贡献了多少财富,而在于他为陶都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片超然于紫色之外的人生意境。
范晓枫的人生轨迹刻印在这样一片古老的文化背景上,确有耐人寻味之处,人们寻寻觅觅,希望得到一种新的启迪。一家乡镇企业,论地理环境和条件,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它何以有那么强大的吸附力和凝聚力,使得占职工总数30%以上来自五湖四海的300多名人才把智慧和生命的热情投注到它的身上?也许可以从现有的用人机制、管理模式上找到答案,那么它的起始引力又源于什么呢?1987年,年仅30岁的范晓枫毛遂自荐就任神鹰集团的前身——宜兴客车厂厂长时,这家工厂已负债50多万元而濒临倒闭。潜藏在他身上的艺术细胞使他事业旅程上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创意。上任不久,他就到上海的几所名牌大学招聘人才,陷于困境中的企业,简直没有任何可以诱人的条件。可范晓枫到台上一番演讲,就引去了几十双瞩目的眼光,眼光中烧灼着火一般的青春激情。“我只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我的企业目前亦很困难,我有的只是真诚和热情,我可以尽我的能力为你们构建舞台,让你们尽情表演,这里没有忌妒,没有守旧的规程,没有论资排辈的套路,有的只是真诚的期待,为你的成功贡献鲜花和掌声。”“哗——”一片热烈而经久的掌声。于是,一群莘莘学子们携着沉甸甸的抱负、怀着火热热的激情把事业的基石归奠到他的身边。
在神鹰集团,你可以找到融化在企业中的范晓枫的个性色彩和气质,这是一种可贵的艺术化的创新精神。这里的一切管理措施都是为了让人最大限度地燃放出自己的精神能量。在神鹰集团,你可以自由择岗,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发挥和才能体现的岗位。人对自己的把握往往不能一次性完成,那么这里又有这么一条,你在某一个自己择定的岗位上干了一段时间,觉得这里原来并不适合自己,还可以申请调动岗位。条件只有一个:上了新岗位干得比老岗位好。在这样的环境里,人有一个可以纵跳腾挪,旋转翻越的空间。你在塑造着企业,企业亦在默默地塑造着你,人生的舞台总是双向构建的。
某一项试验的成功与否,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往往并不是一般物质意义的得失问题,而决定着一种精神的走向——崩溃与升华。“失败了不追究,成功了予重奖。”在这个政策的背后,真正的含意是一种精神的提携和塑造。失败了不会给你压抑,而成功将会获得的掌声和鲜花却支撑着你,在这样宽松的空间里,人自信力的塑造和主体精神的确立就有了充足养分。1988年毕业于华东工学院的陈伯生就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研制成功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抗震型涡街流量计”。失败了,当事人总会叹息,自觉不自觉背上精神包袱,可一到范晓枫那里,得到的依然是信赖的目光,依然是一句句滚烫的抚慰语言。几次失败,光材料费就花去了4万多元,范晓枫说:“再干,工厂再困难,你的试验经费如数拨足。”陈伯生就是在一次次的鼓励抚慰中,在完成了一项物质试验的过程中亦实现了一次精神的升华。
在神鹰,范晓枫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但这不是权力的赋予,权力的玩弄只会使人产生恐惧和关闭心灵的通途。我曾采访过许多科技人员,他们都有那么一种共同感受:把事业的支点定位在范晓枫身上不会错。这并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他们耳濡目染产生的整体性把握。每天早晨,范晓枫只要不陪客人,总是准时上班;夜晚,在整个一幢办公大楼里,他办公室的灯光总是熄得最晚;一年365天,属于他休息的只有一天时间——大年初一,但他亦会准时到办公室里,整个上午,他代表企业向各方朋友捎去一句句热情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他要求下属做到的总是自己率先做到,他把自己整个地融化在一个企业之中,融化进散发着蓬勃热气的集体之中。
他脸上总是挂着那么谦和自信的微笑,任何挫折和困难不会在他脸上找到一丝儿色彩的反映。他常有这样一句话:“办事业咋会没有困难?挺挺腰板不就过去了嘛!”受他这种强健的精神体魄所感染吧,在他周围,副总们、主任们脸上全都挂着自信的微笑,在他们微笑的背后,是一种坚挺的人格和精神风范。
今年5月,范晓枫作为全国劳模参加了北京的隆重庆典,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他禁不住蓦然回首,眼角早闪出一点晶亮。从宜兴到北京是那么遥远,从北京到宜兴却又是那么贴近。古老的陶都,在这片氤氲着艺术灵性、挥洒下多少华辞丽章的土地上,范晓枫的创业道路亦充满了艺术的气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