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信息技术恐惧症——《工作的末日》一书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9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书窗

  信息技术恐惧症
——《工作的末日》一书评介
张勇
18世纪,火车最早在英国问世时,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希望,也有恐惧。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奇》一书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火车到来时,米德尔马奇镇的人们担心这个庞然怪物会毁掉他们的生活。然而,事实正相反,火车虽然使马车夫等一部分人失去了工作,却把小镇与外面的精彩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创造了许多新职业。与不通火车的地方相比,小镇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个小镇可以说是工业革命发轫时期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那种对于新技术、新发明的恐惧,在整个工业文明史中是极具普遍意义的。人们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繁荣与富足,但又总在怀疑:机器是否将最终取代人?200多年来,不少人为此著书立说,争论不休。
在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今天,又一本预言工作即将消失的新书《工作的末日》出现了。作者杰米里·里夫金悲观地写道:“今后若干年里,尖端的新软件技术会使社会接近于几乎没有工人的世界。到21世纪中期,必将出现近乎自动化的经济,不再需要工人,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
里夫金是美国华盛顿智囊机构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也是一个有名的技术恐惧症患者,他以前曾猛烈抨击过生物技术。他并不否认,以往关于技术进步造成失业的预言都无一例外地破灭了。但是他认为,信息革命与以往的历次技术革命都不同,“计算机不是詹妮机”,这一次“狼”真的来了:
——詹妮纺织机之类机器造成的失业仅局限于某一领域,而现在,几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在因为应用电脑而裁员。不仅占工业劳动3/4的简单劳动可以自动化,技术性工作也受到了威胁。电脑甚至可以诊断疾病,写出的爱情小说也不比人类逊色。
——信息革命的到来比以往的任何技术革命都更快,犹如迅雷不及掩耳,社会将无法及时创造新的职业,即使有了新职业也无法及时培训失业工人以适应新工作。
——信息技术使工作具有可移动性。远程通讯技术加上电脑使公司可以把工作交给国外的廉价劳动力,这就意味着,信息技术不仅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增加了劳动力的供应。
在当今世界1/3的劳动力失业或未充分就业的大背景下,这些充满忧患的预言引起的反响是可想而知的。英国《金融时报》评论道,它“来得正是时候”。与此同时,对于人类前途的一场思考与争论也在展开。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里夫金的论断缺乏事实的佐证,而相反的事实倒有不少。美国和日本在发展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经济方面走在最前列,创造就业也最成功。日本的机器人最多,失业率却最低。此外,与西欧相比,美国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较大,但是失业率只及西欧的一半。法国《发展》周刊则认为,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等新的通信手段的出现,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唤醒了美国工业。
《经济学家》还指出了里夫金在理论上的漏洞:假定生产增长而需求静止。实际上,新技术在生产出新产品或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还将创造出新的需求,从而带动就业的增长。当年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钢铁工业、橡胶工业、公路建设等其他许多产业的发展,以至于一个汽车工业的工作机会能为其他行业提供4个工作机会。如今,美国的信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已占到一半以上。如果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全球将形成一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多媒体产品市场。无疑,这将创造可观的就业机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去年的《就业调查》报告也与里夫金的理论大相径庭:“现在的技术变革对就业增长有利。需求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长大大超出被毁掉的工作。”国际劳工组织的《1995年世界就业状况》更是乐观地指出,尽管失业率高,但就业格局中的许多变化是积极的,为将来更广泛的就业创造了条件。
看来,人们还没有理由像里夫金那样过分悲观。如果人们有创造机器代替工人的天才,那么,他们就有天才给这些工人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可以想见,21世纪,作为支柱产业的信息产业将成为带动其他产业的火车头,其影响将大大超过铁路和电气化。人们应该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并积极适应信息社会的产业大调整。否则,岂不是要重犯200多年前米德尔马奇人的错误了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