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情系山野苍生暖——首都部分学者座谈反贫困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10
第11版(文化)
专栏:

  情系山野苍生暖
——首都部分学者座谈反贫困问题
本报记者祝华新
6月30日,首都近20位学者聚首,清茶一杯座谈中国反贫困战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康晓光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国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据世界银行报告,80年代在许多国家是穷人被遗弃的年代,全球绝对贫困人口达到创纪录的10亿之众。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却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4年底的7000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31%下降到7.8%。从国际经验看,当这一比例降到10%以内时,绝对贫困就不再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而转化为区域性、阶层性的问题了。
什么是“绝对贫困”呢?按照我国制定的标准,即食品支出占全家日常支出的比重超过60%,而每人日均摄入热量低于2100大卡。显然,在全社会大步奔小康的同时,剩下的这7000万人的温饱问题牵动着政府、公众和学者的思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我国要在90年代消灭绝对贫困,下世纪转入全力反对相对贫困的斗争。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学者们各抒己见、议论风生。曾经在广西挂职担任副县长的康晓光从50个县的典型案例调查中得出结论:由于这些人在社会资源分配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目前靠全面的经济增长已不可能使他们在短期内摆脱贫困状态。因此,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从道义性扶贫转向制度性扶贫,如明确法定贫困线、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项经费。这笔经费由相应的法律加以保障,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转移而波动。农业部农研中心的温铁军介绍说,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和淄川区鼓励城郊发达村兼并贫困山区村,帮助后者整村搬迁。城郊农民盖新房后腾出的旧房转给山区村民,两年内免交房租。这样既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的新路,又满足了城郊日益扩张的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的郑坤生司长对此深表赞同。他说:反贫困的思路需要拓宽,不仅从政府行为、还要从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角度考虑。下半年他们将组织沿海几个县负责人去青海,不带钱,专门洽谈合作开发项目。此外,西方为鼓励慈善捐款,对企业和个人的所得税有减免的规定。我们在税收制度上也可以考虑作相应的调整。
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特约研究员秦晖正在编辑《农民学丛书》,对中国独特的乡土社会自有一番独到的感受。人们通常认为:家族势力在不发达地区最有市场。而秦晖则发现,自宋元以来,经济越发达的时代、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家族的影响越大。贫困社会积重难返的原因恰恰在于组织化不够、一盘散沙。他曾经走访过浙江一个叫做西坑的村庄,问起那里为什么脱贫难,许多人都说因为“没有共产党员”、“工作空白”。这是发人深省的文化现象。
座谈会组织者、新世纪城乡发展顾问公司董事长郭家宽最后表示,反贫困是我国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大潮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他们发起这个每月一次的新世纪中国城乡发展论坛,旨在对有关城乡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系列讨论,一方面为学者们提供切磋交流和调查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公司有关业务寻求理论的支持和指导。“你说我们这是一种经营行为呢,还是一种文化行为?”他幽默地发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