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建一流矿井——山西潞安矿务局依靠科技进步改变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25
第2版(经济)
专栏:

  建一流矿井
——山西潞安矿务局依靠科技进步改变面貌
本报记者刘燮阳
在人们的印象中,煤矿是又黑、又脏、又乱,然而,当你走进山西潞安矿务局各个煤矿,却觉得井下仿佛是北京地铁,井上又像一座美丽花园城。
这里高产高效。前些年,全局原煤年产量只有600多万吨,而今已突破千万吨大关,全员工效从2.27吨/每工提高到7.10吨/每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5倍多,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遥遥领先。
去年8月,朱镕基副总理视察潞安矿时,高度评价矿务局的工作。一些外国专家来到潞安矿,也称赞说:没想到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建成这么好的矿井。
洋“鸡”(机)为何在这里能下蛋?
潞安矿务局位于山西东南部长治市境内,现有石圪节、王庄、漳村、五阳、常村5对矿井。解放初期,这里只有几座小煤窑,矿工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事故频繁,一个矿一年只产万把吨煤。
70年代末,煤炭部从国外引进了一批综采设备,分配给石圪节煤矿一套。石圪节煤矿是抗日战争中从日寇手中夺回的一座小煤窑,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但是,当时在采用综采设备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怕引进了洋设备,丢掉了艰苦奋斗这面红旗;另一种意见认为,不能把现代化和艰苦奋斗对立起来。当时,后一种正确意见没有被采纳,崭新的综采设备竟在露天闲置10个多月。
距离石圪节煤矿不到两公里,有一座王庄煤矿,当时他们多次向上级申请要求使用闲置的综采设备。
当时,现任煤炭部长的王森浩担任王庄矿的矿长,在矿内发动大家采用综采设备并且作了十分详尽的调查,结合本矿实际,制定了上综采的具体方案。
那时,全国各地煤矿采用综采设备共有10多家,由于经验不足,用用停停,效率不高,有的干脆把它扔到一边,埋怨说:洋“鸡”(机)不下蛋,还不如用家“鸡”(机)。
王庄煤矿引进的洋“鸡”下井很长时间了,上级机关很关心,一再催问:你们要是摆弄不了洋机,我们派人来帮助。
不久,从东北鹤岗矿调来4位老师傅来到了王庄矿,他们到井下一看,没想到这里的“鸡”下蛋不错,里面大有文章。
原来,王庄矿工程技术人员,把洋“鸡”引进来后,根据本矿的地质情况,对洋机大动手术,将转载机改成整体桥式结构,长的改成短的,对支架、割煤机、运输机也进行了改造,这一改,改得洋“鸡”适合了中国“窝”。4位鹤岗老师傅连声称赞说,你们比我们搞得好。
一切准备就绪,综采正式投产了,试机当天就产煤4500吨,年底突破32万吨,一次安装成功,大大超过手工采煤的效率。
石圪节煤矿看到王庄矿引进成功,也要上综采,这一年,产量由几十万吨,猛增到100万吨,工效由3吨/每工上升到5吨/每工。
落后就更要搞现代化
矿务局决定向漳村、五阳等矿全面推广王庄矿经验。有人说,中国太穷,搞机械化花钱太多,不合算;人多,就业困难,煤矿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粗犷行业,搞机械化减少了就业的机会,不符合中国国情……
但是,潞安人说,如果不搞现代化,作为基础工业的煤矿仍靠人拉肩扛,手工装煤,安全得不到保证,谁愿意下井挖煤?国民经济怎么发展?就业是个社会问题,眼睛不能只盯在煤矿一个地方上。煤矿采用一套综采设备,仅加工制作就需要200多名工人,为就业提供了更广泛的机会。一个大规模采用新科学、新技术的活动在潞安矿全面展开。
为了适应综采的发展,他们投资上亿元,对各个矿进行了彻底改造,从井上到井下,从运输到提升,从维修到制造,一步一个脚印。仅石圪节煤矿前后就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改造,上千条巷道整旧如新,各个井筒加大,提升运输加快……
为了适应综采的发展,他们一批批地培养现代化的人才,有的送往大学深造,有的就地举办培训班……不合格的坚决不让上岗。几年来,全局共计培养大专学生668人,中专学生509人,培训技术工人35000人次。
为了适应综采的发展,他们实行高度集中化的生产,全局18个采煤队减少为6个综采队,工作面单产量增长了5倍。现在,走进这个矿区,一个矿井只有一个综采队,一个综掘队,一个开拓队,一条运输线,年产200万吨以上,高产高效。昔日劳动密集型、分散型的人海战术早已一去不复返。
科学无止境
现代化矿区在潞安矿建成了。他们并不因此而自满,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追上世界第一流的矿井。
一次在北京召开的全世界矿业产品博览会上,矿务局副局长王成学忽然发现展出一台“开天窗”放顶综采设备。把它放到厚煤层的井下,9米厚的煤层,可以一次采完,不用分层采煤分层铺网,采煤速度快,投资省。
王成学看到这种新技术,回矿后,立即向尚海涛局长汇报,他们很快拍板定案了。
潞安人大胆采用开天窗放顶采煤开始了。这天,煤炭部派出专家,拿着仪器到井下检验,一切是那样地顺利,那样地正常,顶层煤哗啦啦往下直落,煤被采下来了,丢失很少,比例正常,煤质正常……
潞安人又一次成功了,三次采煤一次完,潞安人把这一新技术称作“第二次革命”、“第二次创业”。
国内外专家认为,这一技术有新的发展和创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应列为专利。煤炭部认为这是90年代世界煤炭行业的高新技术,有普遍推广的价值。主管煤炭行业的一位国务院领导同志称它为“潞安采煤法”。
采用新技术的成功,使潞安矿面貌大改观。高楼大厦一栋栋修建,井下环境一天天在改善,人均年收入由1984年的1400多元提高到1994年的7535元。潞安人说,我们在这里挖煤,一进矿就有一种光荣感、责任感,一下井就有舒适感、安全感。过去煤矿工人找对象难,如今周围农村和工厂的凤凰都想往潞安矿飞。
一流矿井培育了一流的人。当年矿上的班长、组长、矿长……如今成了部长、局长、厅长。一批批有科学、有文化的青年正在茁壮成长,潞安矿会越来越兴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