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培养经济增长点——记兖州矿务局局长赵经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25
第2版(经济)
专栏:

  培养经济增长点
——记兖州矿务局局长赵经彻
徐福臻罗锡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者,如何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历史重任?兖州矿务局局长赵经彻的回答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来,兖州矿务局利润增长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1992年至1994年3年实现利税10.3亿元,去年国家财政部清产核资确认,兖州矿务局固定资产原值增值5.27亿元。
非煤产业带来生机
兖州矿务局1976年建局后,年年亏损,直到1990年亏损额还高达1800多万元。1992年,全局7对矿井中1对衰老报废,4000名职工有待重新安排,其余6对矿井经专家评估,结论是经营好了也只能是微利,不可能有太大的效益。1993年运输紧张,煤炭积压,全局外欠煤款高达4.7亿元。
赵经彻学的是采煤专业,又干了30多年煤矿,对全国煤炭企业的困难十分清楚,对兖州矿务局的困难更是了如指掌。他承认困难,更相信事在人为。为此,赵经彻提出了“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的发展战略,得到了矿务局领导成员和广大职工的赞同。现在,兖州矿务局非煤产业从小到大,1994年已建工商贸各类厂点600家,已有固定资产7亿多元,年产值突破了10亿元大关。非煤产业成为兖州矿务局高速发展的催化剂。
建高产高效矿井提高竞争能力
进入90年代,兖州矿务局综采队的平均年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居国内领先水平。但打开国门看世界,先进产煤大国的一流综采队已创出了年产200万吨乃至300万吨的纪录。赵经彻十分明白,矿井的出路在于高产高效。采用综采放顶煤技术在领导集团会议上形成决议后,他一面组织人员五上山西二下东北,到有关矿区调研考察,一面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经过近几年反复试验,终于在1993年获得成功。1994年全局大面积推广,当年就有4个综采队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其中1个高达272.4万吨,创全国最高纪录。这一年,全局综采队总数减少3个,总产量却增加近300万吨。1995年综采队均年产量翻了一番,达到200万吨水平。
创名牌夺回市场
1992年到1993年,全国煤炭企业先后进入市场。恰值这两年煤炭产量供大于求,许多企业纷纷采取降低煤价的办法去占领市场。兖州矿务局每年供应宝钢的80万吨精煤,硬是被人家先是每吨降价20元,后又降价40元,夺走了20万吨。有关部门紧急磋商后建议局长,兖州煤也降价出售,以便夺回丢掉的市场。赵经彻坚决不同意。他说,竞相降价促销不是高明的经营之道,会使煤炭生产企业两败俱伤。真正能够赢得用户的还是产品质量。
1994年,兖州煤经国家质量管理部门的检验认证,被评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近几年来,以“三低一高”(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著称的兖州煤享誉国内外,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用户宁肯预付煤款等待,也非买兖州煤不可。国外用户也从日本扩大到韩国、意大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1995年出口可达350万吨,约占全国煤炭年出口量的1/6。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