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周原挖出个“太阳”——西周“阳燧”发现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2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周原挖出个“太阳”
 ——西周“阳燧”发现纪实
本报记者孟西安
“周原挖出了个太阳!”这惊人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在宝鸡,在三秦大地传扬。
确切地说,这是一个既普通而又非凡的发现——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青铜器之乡”的周原,发现了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期的“阳燧”。
燧,古代的取火器;阳燧,又名“夫遂”、“阳隧”,是古人利用太阳取火的用具。此器乍一看好似一面青铜镜,不同之处是镜面为打磨、抛光后的凹镜,凹面为球面体的一部分,把它置于太阳之下,能聚阳光生热取火。
关于阳燧,古书典籍上多有记载。《周礼·秋官》云:“司烜①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疏》又说:“以其睹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燧,取火于木为木燧者也”;《淮南子·天文训》还说:“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王充《论衡》也云:“验日阳遂,火从天来”……今天的人们虽然在古书中多次看到阳燧的记述,但却未曾见过实物,阳燧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个谜。
10月26日,记者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卢连成和从事高科技开发的电子专家宋令淼等一起,驱车前往扶风法门寺北约5公里的周原博物馆。阳燧的发现与研究者、周原博物馆馆长罗西章给我们讲起了阳燧的发现经过。
今年4月18日,扶风黄堆乡黄堆村农民发现一座被人窃盗的中小型古墓。罗西章闻讯,就带领几名考古工作者前去抢救清理。该墓长约3米,宽2米,深7米,墓室棺椁头部的礼器陶器已被盗走,所幸的是墓主弯在腹部的右手下,压着3件文物:一为双龙纹玉璧,二为玉柄形器,三为貌似青铜镜的东西。从墓的形制和墓中出土文物看,此墓为西周中期偏早时的墓葬(距今3000年左右)。根据《周礼》中关于“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的记载,罗西章认为,墓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担任管理阳燧的“司烜氏”官员。
罗西章等对这面“铜镜”仔细进行了观察。经粗测,“镜”面呈凹状,直径8.8厘米,厚0.19厘米,钮高0.9厘米,钮长1.8厘米,“镜”面光可鉴人处和翠绿色锈斑各约占一半。罗西章取出出土的阳燧原物让我们看,果真镜面绿锈斑斑,中间仍保留着片片光洁如新的镜体。老罗说:“考虑到文物的珍贵,不可轻易除锈、打磨和抛光,就在我们的文物复制厂,按原文物翻模复制了一件和它一模一样的铜凹面镜,经过打磨、抛光,置于太阳之下,果然能聚阳光取火,我们才确认它为阳燧。”
经西北光学仪器厂粗测,阳燧曲率半径为19.8至20厘米。专家认为,这个阳燧若经除锈,测量会更精确。当时能造出如此水平的球面体已属奇迹,若经科学除锈精测后,属理想的球面镜,那科学价值就更高了。
“我们祖先在3000年前能造出阳燧,这不愧为世界的奇迹。现代科学制造的雷达、电视接收天线以及医生用的窥测镜等等,都是用同一原理研制出来的呀!”宋令淼欣喜地说,“阳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5大发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