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巴彦:粮食生产走出徘徊——来自黑龙江省巴彦县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25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巴彦:粮食生产走出徘徊
——来自黑龙江省巴彦县的报告
赵力李大庆
曾以粮食总产和对国家贡献居全国第4位而著称的黑龙江省巴彦县粮食生产在低水平上徘徊8年之后,重振雄风,今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亿公斤大关,牧业产值已实现8.5亿元,乡镇企业产值达28.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340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2.6倍、19.1倍、19.7倍和4.6倍。这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分析巴彦县粮食生产一落一起的个中原由,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由丢弃到扬弃
巴彦县粮食生产徘徊始于1982年,此后8年间,粮食平均总产比大丰收的1981年减少23.6%,而它所在的松花江地区的粮食总产,则在同一时期增长了31%。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最大的教训是丢弃了昔日靠大玉米“发壮”的丰产措施。因此,要重振雄风,必须丢弃徘徊期靠大豆增收的作法,回到1981年的粮食生产路数上来。县委书记张力新不同意“丢弃”的观点,提出要辩证地否定历史经验教训,用扬弃的观点,发展粮食生产。
首先,纠正了大豆面积增长失控所造成的重迎茬大幅减产的问题,把大豆面积控制在粮豆面积的1/3以内。同时,增加高产作物面积,由过去的100万亩增加到150万亩以上。其次,加大了农业投入的力度,仅化肥一项,亩施用量由20多标公斤增至40标公斤。
为了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近年来,每年投工400多万个,修复防洪排涝工程,进行小流域治理,共完成保护面积40万亩,治理面积8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98万亩。同时更新大型拖拉机346台(套),农机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
如今,这个县的玉米产量不仅数倍于靠大玉米“发壮”的1981年,而且,大豆生产的亩效益也提高到280元左右,圆了大豆增收梦。
由单一到多元
当初,巴彦放弃产粮大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产穷县”。上上下下较普遍地存在着把穷的原因归咎于高产的倾向。
然而,当粮食大县被当做包袱甩掉后,县里的粮食收购会常常就变成了“急眼会”、“翻脸会”,人们为完成合同定购任务而犯难。农民们没了粮,既无钱向新的生产领域进军,又无饲料发展畜牧业,调整产业结构。1989年,全县农民人均卖粮比1981年减少20%,农民人均收入也由本地区之首下降到倒数第3位。
痛定思痛,人们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高产不是穷县的真正原因,粮食单一结构才是症结所在。因此,巴彦县委在重振产粮大县雄风的同时,加速构筑粮牧企三元结构协调发展新框架,一跃成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和黑龙江省科技兴牧基地县,生猪生产、大鹅生产、肉牛生产均居全省前列。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牧业收入的份额连续两年超过40%,今年可突破千元大关。“赶着畜群奔小康”已成为巴彦县农民致富的基本途径。
如果说牧业生产是农民的“小康产业”,那么,乡镇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则是改变穷财政面貌的重要生力军。县委副书记房殿奎说:“今年,乡镇企业实现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0%,全县最大的利税大户,就是乡镇企业。”
巴彦县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进程中,创造了许多的好经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拉长粮食生产的产业链条,通过牧业过腹增值和加工业加工增值,获取粮食生产的追加效益。以大豆加工业为例,全县相继上马各类加工企业121家,年加工大豆2.3亿公斤,生产豆油、豆粕、磷脂油、豆乳粉、色拉油、美味豆制品等20多个系列产品,使原粮增值2亿多元。
由“两蹲”到“三跑”
巴彦县在走出徘徊的过程中,工作方法上最大的变化是:由“蹲地头、蹲炕头”,变成“跑下、跑上、跑外”。“跑下”,就是搞调查研究,抓难点,抓重点。为实现规模推进牧业发展,县委主要领导深入乡村,亲自抓了四条生猪直线育肥生产一条街,以此带动了1054个养殖业一条街和85个牧业小区的蓬勃发展。“跑上”,就是到上级机关争取项目,争取指导。这个县秸秆养牛示范县和农业开发区等项目,都是主动“跑上”的结果。“跑外”,就是到县外、省外、国外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来武装自己。为了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新技术,每年都组织上千人次到外地参观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