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人民功臣的人生坐标——记回乡务农33载的战斗英雄孙明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27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民功臣的人生坐标
——记回乡务农33载的战斗英雄孙明芝
新华社通讯员傅永国袁荣彪新华社记者陈辉
1953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全国战斗英雄谱中,有他的名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抗美援朝英模照片中,有他的身影。
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老英雄,33年前带着伤病自愿到苏北农村务农,默默奉献,续写出了新的人生篇章。他的事迹得到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赞扬。
    “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这点功算啥”
这位老英雄叫孙明芝,现年71岁,出生在山东莱阳县农村,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荣立11次战功,被评为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在朝鲜战场,他是我军用高射机枪击落美军飞机的第一人,并创造出一个月内击落3架、重创一架美军飞机的辉煌战绩,胸前挂上了朝鲜人民军授予的国旗勋章。
艰苦的战斗岁月使孙明芝5次负伤,失去了右眼,成为二等乙级残废军人。1959年,身为北京军区某团副连长的孙明芝因身体原因转业到江苏南通市烟酒公司储运科任副科长。1962年,他战伤时时发作,无法坚持工作,组织上安排他离职休养,他主动要求回到老伴史宝华的家乡江苏沭阳县扎下乡周沟村务农。从此,老英雄便在偏僻的乡村默默无闻地耕耘。
孙明芝回到乡村,同普通农民一个样,乡亲们谁也看不出他是个英雄,他也从不提往昔的事。只要身体尚好,他就积极参加集体劳动。重活干不动,就干些拾粪、看护庄稼的杂活,每天从东村跑到西村,从西村又跑到东村,脚步不停。
妻子史宝华1957年和他结婚,竟然也多年不知道丈夫是一个大名鼎鼎的战斗英雄。
二女儿孙平去年到乡医院为父亲取药时,医务人员送给她一份刊登他父亲曾打下3架美军飞机事迹的报纸,她大吃一惊,当作特大新闻,往家跑去……
1975年,孙明芝当年的战友、沭阳县人武部政委宋吉月偶尔得知他在沭阳务农,看望他后向县里作了汇报,县领导带着县民政局的干部前去慰问。打那之后,孙明芝的英雄事迹也仅是少数领导知道。平时他心里想的,嘴上说的都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从不为自己摆功。每当有人提起他的英雄事迹,他总是说:“同村参军的20人,仅活着我一个。想起牺牲的战友,我这点功算个啥!”
  “群众有困难,党员不帮谁帮?”
孙明芝的休养金头20年每月只有74元,老伴没有工作,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然而在六七十年代,他看到群众有了困难,自己的日子再苦也要慷慨解囊,往往是工资没到,就把钱预借了出去。一次老孙在乡医院门口看见村民刘以亮两口子在哭,一问才知道他们11岁的孩子患病交不起住院费。老孙说:“你们带孩子去看病吧,钱由我支付。”村民王开武家断了炊,要将家里唯一的石磨卖掉换粮吃。老孙心如刀绞,可手里实在挤不出一分钱,便把自己的一头小猪卖掉换回18元钱,送给了王开武。邻居史高强家中断了粮,老孙将自家仅有的一点口粮匀出来给史家送去。逢年过节,县乡民政部门的同志带着营养品慰问老孙,领导前脚走,他后脚就把营养品送给五保户。他常对家人说:“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把自己的救命粮拿出来支援部队打胜仗。如今见到群众受苦,我心中就难受,就想流泪!”
几十年来,全村的困难户几乎都受到老孙的救济。村里的老百姓都说:“有了困难去找老孙,他是党员,心眼好。”
孙明芝乐于为群众排忧解难,而他心里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为村里发展生产出力,帮助乡亲们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周沟村的乡亲们都还记得,孙明芝两次当“官”又辞“官”的故事。
孙明芝回乡后第一次当“官”,是在“十年动乱”初期。当时,全村14个生产队领导班子瘫痪,庄稼烂在地里没人管,田地荒芜没人耕。孙明芝找到公社书记,开门见山提出要当村委会主任。他声泪俱下,为民请命:“再不抓生产,是要饿死人的。”
公社书记最了解孙明芝,他自从到了农村,无论个人遇到多大困难,从不向组织伸手,从不向领导提出任何要求。今天敢于提出这样要求的,唯有他孙明芝了。让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定能稳定村里的局势,领导群众发展生产。但一想到老孙是伤残军人,体弱多病,又下不了决心。
孙明芝看出了书记的心思,一把拉着他的手说:“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以顾虑的?”
他任村委会主任两年间,粮食递增30%。大队的生产秩序越来越好。群众有粮吃,人心稳了,他便自动辞去了村委会主任职务,把靠边站的大队长扶上了台。
光阴荏苒,一晃11年过去了。孙明芝年事已高,他本来可以颐养天年,却不愿赋闲度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终于盼来了发展生产过上幸福日子的好时光。可是,当时的村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抓生产不敢下狠劲,加之头一年闹春荒,有的村民只得偷割沤肥的红花草当粮吃。“这怎么行呢?我是共产党员,应该站出来带领大家搞生产。”孙明芝拿定了主意,便去找领导要求再度“出山”当生产队长,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
孙明芝又一次当“官”了。他走马上任,组织群众进行“穷则思变”的大讨论,率领群众旱改水田100亩,发展多种经营。他带头苦干实干,数九寒冬拖着一条在战场上伤残的腿,第一个跳进冰水里,挖泥积肥;三伏酷暑,他带头插秧播种。这一年,队里的粮食增产4万公斤,渔业、牧业齐发展。他趟出了致富的路子,培养了年轻干部,年底又主动提出把队长交给年轻人来干。
  “国家也有难处,我不能向政府伸手”
有一件往事,孙明芝一提起就感到内疚。
大儿子孙维和二女儿孙平上高中时,家里生活困难,实在供不起。孙平主动提出退学,保孙维继续上学。
当时,熟悉老孙的人劝他:“老孙你浑身都是战伤,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为了孩子,就向政府伸一次手吧。”老孙说:“国家也有难处,我是共产党员,不能伸这个手啊。” 1988年,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老孙的几个孩子可以转为商品粮户口。但是政策规定,结了婚的不能转。派出所老所长看到孙家太困难,孙平又是刚结婚。便对老孙说:“你在孙平转商品粮户口的表格上填上未婚,我打个马虎眼,给孩子办了吧。”孙明芝严肃地说:“这不行,违反政策的事我不干。”就这样,孙平至今仍在县农机厂干着没有城市户口的临时工。她说:“我理解父亲。”
三儿子孙超初中毕业后在家待业,1993年报名参军,体检时因体重差1.5公斤被刷下来,他让父亲找武装部领导求情。平心而论,孙明芝也想有个儿子能在部队像自己当年那样建功立业。但不符合规定的事,他坚决不干。于是,他在家中树上系了吊环,每天督促儿子加强锻炼。去年当兵体检,孙超终于合格,光荣地参了军。
老孙家人口多,房子少,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连台黑白电视机也没有。尽管如此困难,但从不向政府伸手。
1977年8月1日,在县委召开的座谈会上,老孙有史以来第一次向政府“伸了手”。原来,县委为照顾老同志,允许每人买一件紧俏商品。有人要买自行车,有人要买电视机、缝纫机,而老孙请求县委书记批条子,以平价帮生产队买了一台拖拉机。事后,县委书记感慨地说:“老孙真是好样的。”
孙明芝年老体弱,浑身是伤,住在乡村就医不便,县民政局、乡政府为他做出特殊规定:有病打招呼,随时派车,老孙就是不同意。他说:“我有儿女照顾,用不着给政府添麻烦。”今年6月9日,老孙高烧40度,家人要到乡政府要车,他死活不干,最后家人只好用平板车把他推到乡医院。医生埋怨说:“再晚点,老人就危险了。”
孙明芝与之国家甚多,取之国家甚少。老村长鲍恩科说:“老孙年年在全村第一个把最好的粮食作为公粮上交,他交的粮食粮管所都是免检。”
老伴史宝华对老孙有一句评价:“自家的事就是天塌下来,也没见他向政府伸过手;公家的事,这辈子他从没含糊过。”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战争年代过来的人,我很知足了。”这是老孙发自内心的感触。孙明芝,这位人民的功臣就是以这样朴素的感情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保持着英雄的本色。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附图片)
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孙明芝。杨人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