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不同寻常的“对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26
第1版(要闻)
专栏:

  不同寻常的“对接”
本报评论员
北京十五所重点中学,义务培养六十名来自革命老区的农家子弟就读高中的故事,因为触动了一个重大的时代主题,读后令人心情激动不已。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社会实验:从最贫穷的老区,层层选拔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送入首都最知名的重点中学接受教育,由中学而大学,学成之后,再回老区贡献才智。这样,六十名学子就成为六十颗种子:是老区的种子,被播入现代知识的沃土;又将是知识的种子,重新播入革命老区的土地。
这也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对接”:是知识和贫困的“对接”;是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政治文化中心和边远老区的“对接”;是现实和历史的“对接”。这种“对接”所产生的效应是双向的,即不只是有惠于老区,有惠于这六十名学生,也有惠于免费培养他们的学校,有惠于更加众多的师生,有惠于社会。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这些学生不仅带来了老区仍然相对贫穷、落后、渴求文化的信息,也带来了老区人民勤奋、顽强,不甘贫穷落后的志气,带来一股山野的清新和冲击。他们中一些人的学习成绩,已开始在新的学校班级名列前茅。
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为今天的发达繁荣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地方。缩小地区差距,帮助老区脱贫,对发达地区也是一种促进。在多种多样的扶贫措施中,知识扶贫、人才扶贫、科技扶贫是最重要最根本最为切实有效的扶贫。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圆明园学院和十五所重点中学组织实施的育人工程,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关心和更加有力的支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