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一颗爱心献患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28
第12版(副刊)
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一颗爱心献患者
李秀红齐鑫
杨凤珍,随着她研制的降伏气管炎的特效药“1018”的成功,为越来越多人们所熟知。人们称赞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气管炎是我国北方常见病,也是我国医学界公认的几大顽症之一。无论是谁,患上这种病,几乎要痛苦一辈子。一位平凡的乡村女医生如何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带着种种疑问,在杨柳泛绿的4月的一天,我们来到了地处太子河北岸、灯塔县灯塔镇兆麟街的杨凤珍诊所,进行了现场采访。
  清晨:7时30分
我们来到杨凤珍诊所。此时,诊所里已坐满了来自四方的患者。杨凤珍大夫在诊桌旁忙碌着。面对众多的患者,她认真而耐心地询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的经过;细致地为患者检查之后,对症下药,嘱咐如何保养,如何用药。人头攒动,暖意盈盈,杨大夫的脸上不时浮现的微笑,给患者增添着希望与信心。
    上午:9时30分
杨大夫的大女儿刘晔走了进来。
“妈,该吃饭了。”
“等等,再看两个病人。”
“妈,您吃完饭就该打点滴了!点滴瓶我都挂上了。”
“知道了,等一会儿,这么多病人等着呢!”
在场的患者们不忍心了。
“杨大夫,吃饭去吧!我们等您。”
“是呀,别累坏了您。”
杨凤珍对病人们抱歉地笑了笑,这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诊室。
环顾诊室四周,墙上挂满了锦旗。有一面锦旗特别引人注目,是山东莒县公安局一名叫孙家礼的患者亲手制作的,上面绣着“妙手回春”四个大字。靠窗那面绣着“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八个字的锦旗,是内蒙古通辽市一位叫阿拉坦高娃的患者特意赠送的。杨凤珍曾应高娃之邀到科尔沁草原做客。高娃献上洁白的哈达,深情地说:“杨大夫,亲妈给我遗传了病弱的身体,您给我治好了,我要叫您一声妈。”
杨凤珍医生用她的医术、用她的爱心谱写着一曲曲仁爱之歌。
  上午:11时30分
杨大夫打完点滴,脸色苍白地回到了诊室,轻轻地朝患者们笑了笑,便又开始工作了。诊室里又静了下来,只有杨大夫轻柔的问话声在诊室中回荡:
“你这种情况要4号药和5号药结合着吃,还要服用一些板兰根……”
“哦,板兰根你有了,那我就不给你开了,要注意饮食,不要生气。”
杨大夫心细入微,她了解病人的经济负担都很重,在药品大幅度提价的情况下,她的“1018”仍保持原来的价格,对于一些辅助药,尽量利用病人家中已有的药,以求病人能节省点开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如此医德,实在温暖人心。
天色渐渐暗下来,患者们带着满意的微笑,陆续地离开了诊所。送走最后一位患者的杨凤珍,舒展着酸软的身子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58岁的杨凤珍自1953年毕业于辽阳卫生学校之后,在基层从事医务工作。40多年里,她接触过不少气管炎患者,因为没有特效药,她只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备受折磨。特别是她患病的婆婆给她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一幕:那是1955年的一天,杨凤珍突然发现久病在床的婆婆穿得异常整齐、干净。原来,婆婆忍受不住气管炎的折磨,想投水自尽。这情景深深地刺痛了杨凤珍的心。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一难关。
杨凤珍攻读了《本草纲目》等大量医书,又到处搜集民间验方、偏方,反复配伍和比较,并亲自服用试验。经过几百次研究试验,改进配方,药物在杨凤珍婆婆身上产生了奇效。老人家多年的气管炎痊愈了,一直活到92岁高寿。
寂静的春夜,忙碌一天的人们已进入梦乡。
  夜:11时30分
一位留所治疗的小患者突然发病,杨大夫不顾一天的疲惫和身体的不适,匆匆从床上爬起,披衣来到病房为小患者做了处理,直到看着小患者安然睡去,她才放心地离去。此时,窗外星光灿烂。那点点星光恰是莹莹爱心在暗色的天空里散发着温暖的光,细微却又恒远。……
(作者单位:《大众生活》杂志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