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岁月照真知湖水映灼见——追思梭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30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岁月照真知湖水映灼见
——追思梭罗
何刚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从容不迫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能得到生活的教诲,以免在临死时,才发现我不曾生活过。”今年7月4日,美国康科德城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忽然涌来数百人,他们在湖畔山林里漫步追思,久久不去。他们是在追忆150年前的7月4日。这一天,28岁的亨利·大卫·梭罗默默收拾好最简单的行李,拿了一把斧头,单身只影前往瓦尔登湖,住进湖畔荒无人烟的山林中搭起的小屋,开始他两年多的独居生活。
这位与孤独为伴的梭罗先生,就是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诗人、散文家、自然主义者和哲学家。他1817年出生于康科德城,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康城执教两年,随后,开始追随美国先验主义者、大作家爱默生,投奔于其门下,既为徒,又作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梭罗对爱默生极为推崇,先验主义将浪漫主义与变革意识相结合,崇尚直觉和感觉,宣扬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内在心声,这深深地影响着梭罗的思想。他选择了写作,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作为他的终生事业。1845年,他决心撇开金钱与现实的羁绊,去往瓦尔登湖畔。
梭罗从日常事务和社会压力中解脱出来。独立生活虽然清寂而艰苦,但他因此有时间思考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梭罗不是隐士,而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他离社会不太远,可以有客来访;但又不太近,从而可以去掉生活的繁文缛节,保持心灵的空间。他不是消极的,而是在积极地探索、批判人生,并阐释人生的更高规律。两年里,他一次次地在湖畔的山林里漫步,观察、倾听并感受自然的轮回与生活的细节,他沉思并且梦想,在艰难与寂静中经历并记述着他独特的人生。
这两年的生活最后凝结成文字,就是《瓦尔登湖》。这是本渗透着自然与人性的空灵之作,书中有很多篇章极尽描绘山野四季的衰与荣,渔猎耕作的苦与乐;梭罗考察湖泊变迁和水系周期,与底层人民息息接触。这一切经他娓娓道来,细致优美;有一些篇章说理透辟,深含启发。我国著名作家徐迟将此书译成中文时评价说“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读着它,自然会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不断地将读者提升、提高”。徐迟还认为,读这本书需要人静下心来,因为这本书“太浓缩,难读、艰深”;最好是“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才能体会其“清澄见底”、“沁人心肺,动我衷肠”之妙境。应当说,这是对《瓦尔登湖》毫不过誉的评价和真切入微的体悟。
这本书1854年初版,并未出现很大反响,多数人将这本书看作不切实际的幻想。当时唯一叫好的是作家乔治·艾略特,说这本书“超凡入圣”,贯穿着“深沉而敏感的抒情”。
随着时间流逝,梭罗终被人们所注意,这首先是因为他所倡导的民权思想及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言行。1849年,他在演讲《论公民的不服从》(也译《消极抵抗》)中认为,政府强迫人民做违背良心的事,人民应有进行不服从的消极抵抗权力。列夫·托尔斯泰在1900年读到这篇文章,对它推崇备至;而印度“圣雄”甘地更是将此文奉为经典,并以其一生政治实践,成为以非暴力消极抵抗非正义政权的典范。梭罗当时还与爱默生一起,积极支持约翰·布朗的反蓄奴运动,在布朗被捕处以绞刑时,梭罗发表了演说《为约翰·布朗请愿》,并在布朗死后召集群众进行悼念。难怪马丁·路德·金认梭罗为民权主义和非暴力不合作之宗,使梭罗的思想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瓦尔登湖》也因此一度引起人们的阅读和研究热潮。这本书近年来更获重视,梭罗所描述的瓦尔登湖的水天山色和湖畔山林的清新空气,成为饱受污染之害并受困于拥挤都市的人们心所向往的境地。瓦尔登湖畔的那片山林约2680公顷,梭罗当年居住的小木屋早已废弃,并一度被人用作牲口棚,现在那里只有一片废墟,有人立了一块石碑,标识梭罗当年木屋之所在。
不过,梭罗的思想并未随时光流逝而变得模糊和黯淡。梭罗的推崇者和研究者组织了一个“梭罗研究协会”,有1200多名会员。每年7月12日(梭罗的诞辰)前后,协会都要组织为期4天的活动:有关梭罗的学术研究交流;到瓦尔登湖畔山林里漫步追思。《瓦尔登湖》终究以其独有的清新和对生活意义冷静的思索而永久地占据了读者的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