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新疆兴运更无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31
第1版(要闻)
专栏:五区新气象·新疆篇之一·

  新疆兴运更无前
本报记者曾坤祝谦
新疆正在悄悄崛起。
农业连续17年丰收,棉花总产、单产、人均占有量都雄居全国榜首,并带动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作为国家21世纪石油化工基地的雏形已形成,并形成年产1153万吨原油、1400多万吨成品油的生产能力。乙烯、聚酯、腈纶、化肥等产品已形成规模生产;
以兰新复线建成、亚欧光缆开通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西出14个口岸的开通,使新疆从瓶底走向开放前沿;
全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已达936元,城市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达4322元;
区内47个民族和睦相处,携手共进……
    乌鲁木齐与北京不再形成强烈反差
北京时间晚上10点多钟,飞机将在乌鲁木齐机场着陆,空姐报告地面温度超过30摄氏度时,整个机舱愕然!大西北边城的气温竟比内地沿海还高?
走出机舱,干燥的热浪扑面而来。领了行李,乘车出机场,全身已经汗淋淋了。
汽车进入市区,气温似乎更高。绿树成荫的双行道上,汽车像串成线似的,互相牵制,走不起来,也躲不开。满街的车流中,至少有一半是红色夏利出租车,只是没有“小面的”。司机说,全市6000多辆出租车,除了夏利外,就是桑塔纳和捷达等。听了这话,心想,这里的消费水平不低呀。
所有大街通衢路口都堵车。原因是不少街口的街心花园被拆除,正在兴建立交桥。后来,从副市长张国文那里得知,近几年,市政府花大力气抓路桥建设,每年都完成十几条主干道的改扩建和新建任务。今年适逢自治区成立40周年,路桥建设更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展开。
记者是旧地重游。几年前道路两旁房屋稀疏的感觉没有了。高楼林立,商店、铺面一个挨一个。那一个个用霓虹灯做的考究的门匾、招牌、广告牌,令人眼花缭乱。两三年前,临街的房屋、围墙,现在几乎统统被改作商店或铺面。最热闹处,要数繁华区人行道上的夜市。几十家、上百家摊点云集一处,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叫卖声、说笑声同马路上穿梭而过的汽车声混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浓烈的现代都市气息。
乌鲁木齐与北京的时差两个小时。我们腕上的手表显示的还是北京时间夜里11点多钟,这里却才9点多,正是晚饭后消闲时刻。街上到处是着薄装短衫的人,穿戴似乎比北京更时髦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人的衣、食、住、行变化,和内地人基本同步。甚至一些方面比内地人还超前。比如衣着质量、款式,受世界潮流的影响更大。因为新疆是全国毗邻外国最多的省份,5700多公里的国境线,将新疆与世界紧紧连在一起。我们到与哈萨克斯坦相交的边境市博乐采访,徜徉街头,过往行人衣着的线条感、新颖感、华贵感比北京更新潮。难怪市里一位负责同志告诉我们,这几年他出面接待过的内地来宾不少,凡头一次到新疆的,发出的感叹都不约而同:“和原来想象中的新疆完全不一样。”他们想象中的新疆什么样?不外乎历代文人留传下来的描绘:“古道、西风、瘦马”,“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带着这种“底片”来新疆的人,感到惊奇在所难免。
有趣的是,我们下榻的乌鲁木齐昆仑宾馆,当地人称八楼,是自治区召开重要会议和接待外省贵宾的政府宾馆。自5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独领乌鲁木齐乃至全疆建筑之风骚,为最高最堂皇之建筑,楼高八层,故尊为“八楼”。
如今,八楼“容颜”实在有点太老了,在全乌鲁木齐市3800座“楼海”中,它再也尊荣不起来了。如果从市区的红山顶上鸟瞰全市,那80座70米以上的现代“楼林”,早已将它淹没得不知去向。去年这时候,也是在这座乌市著名的红山上,建设部部长侯捷远眺全市,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好一座现代化的边城!”
置身于这种现代都市的旋律之中,如果不是人流中不时飘动着身穿民族服装的身影,如果不是空气中不时游来一丝丝独有的香味,如果不是路旁栽种着一排排挺拔高耸的白杨树,总觉着没有离开北京城。
    遥远的地方不再遥远
著名企业家、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滕志荣是位“老新疆”,谈到这几年的变化,他一语中的:“昔日新疆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同内地交流困难。它真正和内地融为一体,只有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实现。”记者在新疆生活了多年,对此颇有感受。把新疆从“偏远、封闭、落后”的历史定位中完全剥离出来,让它走近内地、走向世界,无疑当属改革开放的巨大历史功勋。当年,翻身农民库尔班·吐鲁木欲骑毛驴上北京见毛主席。这个真实的故事,至今人们记忆犹新。它反映了边疆人民对领袖的热爱,但亦记述了那个年代一段历史的真实:新疆大多数地方没有汽车、火车。库尔班大叔想去北京,也只有骑毛驴的份儿。占祖国疆土1/6的新疆,即使是在新疆境内旅行,从最南端的和田,至首府乌鲁木齐,也有2000公里的路程。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到了新疆方知新疆的变化之大。
“在那遥远的地方”并不遥远,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坐飞机只3个多小时,同北京到海口的飞行距离差不多。记者熟知前些年新疆航空公司的起跳过程。80年代初还只是个有几架安24的小飞机、只在新疆境内飞行的小航局。待到90年代初,买了大飞机,飞出了新疆,开辟了遍布东、南、西、北、中近20条国内航线,还开辟了两条国际航线。两年不见,公司又新添了两架波音737客机,新开辟了乌鲁木齐至莫斯科、香港、伊斯兰堡三条国际航线。两年前破土扩建的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如今,作为中国四大国际机场的轮廓已显现出来。才开通不几年的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段,运输量逐年增加,管辖这段铁路的北疆铁路公司书记陈洪奎说,上半年该公司就创利1个多亿。乌鲁木齐至北京每天一班的飞机,始终班班爆满。据7月初从新疆航空公司北京营业部传来的消息,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机票,已售到7月下旬了。新疆太大,我们不可能在半个月内跑遍全疆。仅从匆匆走过的乌鲁木齐、石河子、博乐、温泉等市县,内地民工、商人四处可见。有关部门称,全疆有近200万外省流动人口。而新疆人向外流动,更是足迹遍天下。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新疆村”,打进全国各个角落的葡萄干、羊肉串,连巴尔干半岛上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也聚集着一批新疆生意人。
几位学者向记者分析上述现象时指出,新疆同内地、国外这种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流通、大融合,是一次历史的大飞跃。它隐寓着一种对历史教训的认同,即一个民族若容不得其他民族,则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其意义极其深刻。但是,这种交流和融通,只有在交通、通讯发达的今天,才有可能进行。人们在审视新疆的变化时,且莫轻视了新疆这一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当人们把目光投向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时,连新疆人自己也难以相信:八九年前还是“电话不灵、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的新疆,如今一举变成全国卫星通讯网最大、光缆和数字微波及电缆线路最长、区内民航站最多、每年新公路投入运营最多、电力增容跨度最大的省区。
许多熟人向记者炫耀,到内地出差打长途电话,新疆的线路最清晰。不论走到哪里,总能看到新疆的电视节目,因为新疆电视台的节目送上了亚洲一号卫星。
  现代化的未来不再是梦
“新疆正走运”,这是香港一位友人访问新疆后说的。
显然,他是看清了新疆经济正涌动着的巨大潜流。其实,只要到新疆实地感受一下这里经济发展的脉搏,都会看好新疆的前景。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称新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只是一句口号的话,那么,今天这句话已变成摸得着、看得见的现实了。一组数字可以概括新疆的情况:这里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达300—500亿吨,煤的储量占全国预测储量的近一半;而新疆的农业已连续17年丰收,粮食自给有余,主要经济作物棉、糖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一个能源,一个农业,实力如此雄厚,发展现代工业就有了基础。人们没有理由不看好其发展前景。
自治区党委代理书记王乐泉介绍说,北疆以独山子、克拉玛依为中心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基地,南疆以库尔勒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基地,这三大基地的雏形已展现出来。而依托丰富的棉、羊毛绒、丝、化纤,发展新疆纺织工业的来势更猛。
记者实地探访了独山子矿区。这里原是以独山子炼油厂为中心组成的一片石油城,占地不过几平方公里。而今在它四周新崛起一座14万吨乙烯工厂。夕阳斜照,银白色的乙烯装置沐浴在一片柔和的红光中,好一派气势雄伟的建筑群。
可惜采访时间有限,无法去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及克拉玛依油田看看。自治区经委的同志讲,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的形成,就在这五六年时间。加上早已开发出来的准噶尔油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前段时间新闻媒介报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建成一条沙漠公路。其实,这完全是由于塔里木油田的开发带来的副产品。独山子油城的拓展,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的二化肥工程的竣工,等等,都是石油大开发带动起来的。国家已经决定,“九五”将在库尔勒—塔里木油田所在地兴建一座年产100万吨炼油、60万吨合成氨、104万吨尿素的石化炼油厂。到那时,新疆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沿着被称为“新疆黄金带”的乌伊公路(乌鲁木齐至伊宁)旅行。一路上,到处都是色彩瑰丽、神奇富饶的宝地。飞逝而过的田野,不论是等待收割的麦田,还是齐人高的玉米地,不论是绿油油的瓜地,还是棚架整齐的啤酒花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地块大,每块地都在上百亩以上。远远望去,一块块大条田被整齐的树木分割开,煞是整齐开阔。走不多远,就掠过一间哗哗出水的抽水机房。还不时碰到一辆辆大型收割机在公路上行驶。现代化大农业的架式,给人极深印象。
新疆水土资源极为丰富,95%是灌溉农业,靠雪山上的雪水和地下水灌溉。人均占有耕地3亩。人少地多,机械化程度高。发展现代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说,新疆大农业的格局已经形成,现已成为全国棉花、甜菜基地。自治区依托飞速发展的棉花优势,已建立起110万锭的棉纺工业,并正在把东部沿海省市的90万锭能力转移到新疆。
应该说,新疆未来的道路已经铺开,优势正在发挥,它将成为21世纪中国最有希望的地方。
(附图片)
压题照片:乌鲁木齐一瞥。
王卫军摄
乌鲁木齐南山旅游业迅速发展,许多哈萨克族妇女走出毡房从事旅游业。图为她们正在准备接待中外旅游者。王卫军摄
示意图和刊头均为刘小青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