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中原拥军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中原拥军潮
新华社通讯员刘庆俊张玉清新华社记者蒋永武
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是一片蕴藉军民真情的热土。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河南人民发扬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又掀起了一个新的拥军热潮。不久前,全国“双拥办”和济南军区工作组实地考察认为,当前是“中原军民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
  “不关心国防建设的官不是称职的官”
“河南驻军‘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关心爱护子弟兵。不关心国防建设的官,不是称职的官!”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省长马忠臣走到哪讲到哪。
省领导的话,是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拥军的心声。
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全省3000多名县以上领导干部先后走上讲台,向群众宣讲国防知识和国防义务。县以上党校开设了国防教育课,8万多名各级领导干部已在这里修完了这门“基础课程”。在去年的全国国防知识竞赛中,从省到各地、县(市)的“五大班子”成员,全都参加书面答题。全省的各级领导大都是国防教育课的“优等生”。
由于种种原因,全省有16起历史遗留的军地房地产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为此,省领导先后两次坐镇处理。省里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每起纠纷过细调查研究,然后由省、市领导在做通地方有关单位的思想工作之后,当机立断,很快全部妥善解决,军民皆大欢喜。
  “军中无小事,部队的事要特事特办”
在去年底郑州市召开的一次办公会上,市委书记张德广对到会的十几位部、委、局、办的领导说:“军中无小事,对关系部队建设的问题,都要快办,办好。”结果,这次会上,就解决了几个驻军单位的老干部装程控电话、在一些营区附近设汽车站、增加一些部队供电指标等26个问题。
在河南各地,“有关部队的事都要特事特办”,不仅是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挂在嘴边的话,而且是他们的一条“办事原则”。
粮食纳入市场供应轨道后,省粮食部门立即开会,专题研究“如何多方组织货源,确保优质优价供给部队。”驻军密集的市、县,专门成立了军用粮油供应公司。
许多部队远离城镇,甚至住在大山沟里,交通很不方便。交通部门把铺设、拓宽通往营区道路,列入公路建设整体规划,优先整修通往营区的道路。
随着“帮助优抚对象学一技、创千元、奔小康”活动在全省开展,原来比较贫困的10万户优抚对象,人均年收超千元,一举脱贫致富。全省建立了近2000个义务兵优待金储金会,目前累计储金达6000多万元。用这些钱,扶持5万多户优抚对象办起了2000多个经济实体。全省家居农村的义务兵家属优待标准,普遍达到当地上年人均收入的70%以上。分房,优先安排“军嫂”,成为不少单位的“规矩”。
全省各级把转业干部本人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安置工作的首要尺度。一个团参谋长转业时,曾为“没有关系”忐忑不安。后来,没想到一分钱没花,就安排到周口地区公安处检察室任主任,妻子也被安排到效益好的地区供销社工作。他到单位报到第三天,住房问题也解决了。他感慨万端:“家乡的‘拥军热’真是名不虚传!”
为了把这种动真情,办实事,解难题的“拥军热”规范化、法制化,全省17个市、地,先后以市(地)委、市政府(行署)的名义,下发了新时期如何用实际行动支持部队建设和拥军优属的文件。在此基础上,不久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支持部队建设和搞好拥军优属工作的规定》。
  “人人都做爱国拥军好公民”
拥军的基础是群众。在中原,一个群众性的拥军网络遍布城乡,“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就达16万个。在城镇,“学雷锋小组”、“送温暖小组”常年为军属送煤送粮,洗衣拆被。在农村,以民兵为主体的“帮工队”、“助耕队”,常年帮军属抢收抢种。“在河南大地,只要‘属’于姓‘军’之列的人,危难有人助,困难有人帮。”部队官兵如许赞叹。
去年,上级在豫西组织了一次诸兵种夜间实战演习。当地群众响亮提出:部队练现代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我们练现代战争中的拥军支前。要人出人,要物给物,不讲条件,全力支援!再现了一幕幕“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感人场面。
演习还未开始,30多万群众便扛着铁锹镐头,参加整修演习道路。部队还没进驻,群众便腾让住房2800多间,都是本村的“最佳房屋”。
为报答中原人民的厚爱,驻豫部队把中原当作“第二故乡”。驻豫部队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身河南大地“农村奔小康”活动,建立小康村试点2000多个,帮助驻地群众学技术,兴项目,增收益,使76万人走上了致富路。驻军近年来先后参加和支援了红旗渠技改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郑州“千亩爱民林”、“四桥一路”工程、安阳河治理工程、商丘引黄工程等20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投入劳动力近百万个,在中原大地树起了一座座爱民丰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