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提高国民素质 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2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提高国民素质 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
内容提要:国民素质的提高是经济质量和社会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目前,为加快实现“科教兴国”,实现跨世纪的发展,要狠抓提高人口质量问题,重视妇女儿童的健康,提高全民族的体力和智力水平,增强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并加大投入,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21世纪归根结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伴随而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引起世界的瞩目。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在迈向21世纪的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要保持经济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国民综合素质由人的体力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构成,其中体力和智力素质又是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条件,科技文化素质则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素质。一句话,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这个要素能不能发挥作用,是由人的最基础素质来决定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在经济发展、世界竞争中越来越居于重要地位,以至于经济学家们把为提高这些素质而进行的活动称为人力资本投资。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力资本由数量向质量扩展的历史。在工业革命前期,生产和技术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劳动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工业劳动力一般从农业中转移或从殖民地国家中获得,这一时期主要追求劳动力的数量补充。工业革命以后,逐步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应用于生产,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对劳动者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说工业革命标志着机器替代手业操作,使机器成为人手的延伸,那么20世纪中叶后微电子工业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则标志着电子计算机代替人脑的部分劳动。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总的趋势是以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劳动者代替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劳动者。同时,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将把劳动力推向一个不论智力水平还是健康水平等综合素质方面都越来越高的阶段。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营养的改善、疾病的控制、智力水平的提高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影响。经济学家将民族的健康状况称之为经济发展的健康存量,认为它同样是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据世界银行对8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表明,在这8个国家中,由于疾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相当于其年收入的2.1—6.5%,因此,减少疾病可以相应地提高GDP(国内生产总值)。在我国,由于体力和智力因素导致的健康问题危害到经济生活的数量和质量的例子到处可见。譬如,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重要的经济事实,在我国,缺碘人口占地区人口的比例与地区间人均GDP差异之间显著相关,一个地区缺碘人口比例越高,地区的人均GDP越低。目前,我国有4.2亿人生活在严重缺碘地区。在这些地区消除碘缺乏对消除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具有重要影响。我国黑龙江省桦川县苏家店乡的集贤村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以致时常为国际控制碘缺乏理事会(ICCIDD)所引用。1978年以前,缺碘导致该村80%的人口受到严重的智力损害。后因防治措施得力,碘缺乏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九年内人均年收入提高了近25倍。除碘缺乏危害以外,目前我国其他地方病、流行病对人民健康、经济发展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由此可见,国民综合素质不仅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展望21世纪,世界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因此,要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更快地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国民综合素质问题,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知识和劳动者素质、依靠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轨道上来。
  二、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实现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的国情,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而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则是实现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增长与可耕地缺乏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工业化、城市化造成可耕地的大量减少使这一问题更为严峻。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的绝对量为每年1500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粮食和其他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已经难以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人口增长与水资源的矛盾也极为突出,城市和农村缺水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有些地区和城市,已经是瓶颈问题。可见,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缺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提高人口质量,用人力资本代替自然资本。这样,不仅能实现对“增长极限”的突破,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并保护自然资源。
在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上,从一些国家的经验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是不可取的。那么,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目标,就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新的管理和机制,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单位产出中的资源消耗。这些都有赖于国民综合科教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发展。
要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实施持续发展战略,就要狠抓人口质量的提高,为经济质量和社会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不仅是人口多的问题,而且还存在提高人口质量的问题。在我国,文盲人口比例较大,城市职工中低技术和低教育水平职工所占比例较大。我国公共卫生条件仍有待改善,严重危害人口质量的地方病、流行病仍有待消除。同时,我国还有几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贫穷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大敌,并会进而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在我国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中,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是解决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等问题的核心。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要通过国民素质的提高,改变外延型增长战略所引起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巨大浪费的状况,实现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涵型发展战略。
  三、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加速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这必将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大发展,加快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科学教育不仅能兴农、兴工,而且能兴国,这已成为全民族的共识。科教兴国的基础前提是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文化素质的大提高,这又有赖于体力、智力、健康等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科教兴国,要先兴科教;科教要兴,必须先投资于民,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不论是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近百年经济发展的历史,还是从六七十年代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事实,都可以看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根本作用。90年代初的一份关于美国的研究报告表明,仅技术进步这一项就占了自1945年以来美国产出增长的50%以上,其中提高人口素质对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与之相比,劳动力的增加只占27%。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工业化是以其原有很高的识字率水平以及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尤其是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为基础的。韩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始于20世纪初,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推行了重大的教育计划,60年代初,以其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加速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世界银行的专家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增加9%,即受三年教育与不受三年教育相比能使GDP提高27%。
在我国,要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目前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全社会都要重视科学、教育的投入,切实解决科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提高人口质量,以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从婴儿和孕妇抓起,重视妇女儿童的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营养状况,从体力和智力上强健国民的体魄;增强劳动者的在职培训,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减缩贫困,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这些为保障社会长期发展的投资,从短期来看好像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是要“花钱”,但从长期来看,其经济效益和创造的财富是直接而巨大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发展政策调整矫正“市场缺陷”。纯粹用市场自由发展的办法并不能解决环境污染、贫困和分配不公、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和引导,以便克服“市场缺陷”,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需要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合理干预行为,需要企业家确立利润目标的同时确立社会责任目标,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才能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质量,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作出贡献。
(课题组成员:李罗力、唐杰、唐惠健、李津逵、郭万达、武良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