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光彩”与希望——访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光彩”与希望
——访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
本报记者陈祖甲
    先富帮后富
啥是“光彩事业”?那是去年4月,身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四川希望集团总裁的刘永好,同9位工商联常委、民营企业家联手提出倡议:“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这项倡议得到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领导的支持,非公有经济人士的热烈响应。刘永好被推举为全国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的执行主任。
问起实施“光彩事业”的缘由,刘永好说:“我们希望集团是靠党的富民政策、靠科技发展起来的。我们先富起来,应该想到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服务于人民。中国还有8000万人口没有摆脱贫困,这是国家关心的热点问题。爱国不是一句空话。我们有责任力所能及地帮助老少边穷地区人民走上致富之路。先富帮后富,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爱国的具体行动”。这与其他投入“光彩事业”民营企业家在“光彩事业”上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体现了他们“爱国、敬业、守法”的追求。
    科技创奇迹
刘永好主持的“希望集团”是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靠科技发展兴旺起来的。80年代初,刘氏兄弟4人,辞去了原先的职业,筹集千元资金,回到“文革”时插队的农村,探索出一套养殖鹌鹑的新技术。养鹌鹑需要优质饲料。在研究中他们发现,在公众“菜篮子”中唱主角的肉猪更需要精饲料,而当时国内的饲料市场大多被“洋饲料”占领了。难道我们不能发展民族饲料?于是,刘氏兄弟从养殖业转向饲料加工,由作坊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1986年,刘永好聘请30多名兼职专家,办起了相当规模的饲料研究所。过了一年,他们拿出了“希望牌1号全价饲料”。以后逐渐发展成有28种饲料的系列产品。一些用户说,他们采用希望饲料,仔猪的育肥周期缩短了近百天。用科技配合饲料养猪,料肉比为3比1,使原先喂养用粮减少一半。走科技兴企业的道路,使刘氏所在的川西坝上有名的贫困村——四川新津县古家村旧貌换新颜,修起了坚实的水泥路,全村80%农户在希望集团工作,成为四川省首批亿元村。希望集团已发展成为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拥有饲料、食品、食油、建筑、房地产行业32个分公司,年产值达到17亿元。去年,他们成为中国饲料行业百强企业之首。
    “希望”放光彩
去年7月,刘永好随中央和统战部领导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确定投资1500万,在西昌市兴建一座年产10万吨的饲料厂。当地热烈欢迎,将此列为当地的第一号工程。希望集团派出500名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建筑施工、设备安装队伍,仅用63天时间,一座上万平方米装上现代化设备的工厂,便耸立在西昌市的一块洼地上。还招收200名贫困青年就业,对他们进行科技生产和现代管理的培训。新厂试产15天,产出了2000吨供猪、牛、鸡、鸭、鱼食用的饲料,产值达400万。
希望集团一边建厂,一边派出由技术人员组成的扶贫小组,深入凉山地区17个县,行程上万公里,散发45万份科技资料,扶植专业养殖户41户,示范点100多个,向数十万民众普及科学养殖和商品经济知识。快节奏、高效率、说干就干,苦干实干,引来了凉山州委书记的高度赞誉:“希望集团放了一颗‘光彩’卫星。”
今年1月,希望集团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光彩事业”扶贫工厂——贵阳希望饲料有限公司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年产饲料可达10万吨。他们又派出30名技术人员,深入到毕节、修文、织金、绥阳、开阳等边远贫困山区,传授技术,使2000户农民走上科学养猪致富之路。一位苗族老人育猪26头,收入近2000元。老人激动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希望’。”
据刘永好介绍,除“希望集团”之外,全国有近3000名非公有经济人士投入到“光彩事业”中来,首期建立300多个项目,产值可以达到3.6亿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