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科学的理论 致富的法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3
第9版(理论)
专栏:

  科学的理论 致富的法宝
李孟顺
近年来,河南孟县县委、县政府对全县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认真调查发现: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以后,有些人就认为这不符合共同富裕原则,甚至害“红眼病”;有些人看到个体、私营经济成分增大了,就忧心重重,担心这样发展下去,会出大问题。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少群众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调整农业结构表现出缩手缩脚,发展乡镇企业满足于小打小闹。在干部、群众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上述糊涂观念,阻碍了孟县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为了促使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认为,必须让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干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以这一理论统一人们的思想,消除他们心中存在的疑虑。为此,县委先后出台了几个组织、引导广大农民深入学习科学理论的文件。在组织农民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县委注重从实际出发,联系农村中暴露出来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简便易懂的方法,使之能够贴近农民思想,指导农民行动。我们把这一理论有关农村的论述和贴近农民思想的论点概括为七大要点:一、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述;二、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述;三、关于衡量改革是非得失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的论述;四、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五、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论述;六、关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论述;七、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述。县里将这些论述汇编成册,发到每个农民手里,便于农民学习。
围绕这些学习内容,县委采取重点培训与面上普及相结合的办法。在重点培训中,我们以县乡党校为阵地,根据难易程度和不同对象,先后聘请中央党校、省市党校、有关社科单位的著名学者、教授,以及本地模范人物讲理论讲实践。目前,全县95%以上的乡镇、村组的党员干部接受了轮训,并成为农村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辅导员和宣传员。县委还要求党员干部每人联系三五户农民,针对他们暴露出来的问题,对症下药。与此同时,我们还围绕这一理论的学习,在全县组建了先锋报告团和农民技术讲师团。通过这些活动,寓教于乐,使全县广大农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为了使科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县委引导广大农民、主要是农村干部思考四个问题:一、为什么要让一部人先富起来?怎样才能先富起来?二、少数人富起来以后怎样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党支部采取了哪些办法?三、实现共同富裕的各项目标是什么?四、如何帮助个别困难户共同富裕起来?广大农民反映说:咋一提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感到高深莫测,通过学习和讨论,才发现这一理论与农村工作结合十分紧密。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们还把全县农民学习这一理论的经验体会文章编辑成册,以推动全县的学习进一步深入。
几年来,随着全县范围内广大干部、农民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少村组干部上东北下江南考察市场动向,去香港赴国外学习外埠经验。1994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46.5亿元,财政收入8044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3倍和2.6倍,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南省116个县(市)中名列第15位,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我县有一个桑坡村,全村家家户户都搞皮毛加工,人均纯收入长期居全县之冠。这个村富裕起来之后,对全村经济如何进一步发展上,一些人们心中无数。在学习中,村党支部组织广大农民围绕县里提出的“本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否调动起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等专题,结合本村实际展开讨论,终于找到了新的发展目标。广大农民纷纷告别了过去一家一户的小作坊生产模式,在短期内建起了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31家,投资在20万元以上的企业100家,组建了上联国际大市场,下联千百个农户的皮毛集团总公司,做起了两头在外的跨国生意,去年全村产值达3亿多元。
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已被广大农民所认识并接受,科技热在农村蓬勃兴起。城伯乡前姚村飞孟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金刚石系列产品的企业。这家公司先后投入300万元用于科学研究,并从省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聘请了15名博士、教授和高级工程师等技术人才,甚至还出资选送两名科技人员到日本深造,使这家公司的金刚石产品生产在全国稳稳站住了脚根。目前,全县乡镇企业中吸收和招聘的各类技术人才已达580多人,每年科技投入资金达6600万元,仅金刚石一项两年内就有5种产品填补国家空白,10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一部分率先致富的农民,在学习过程中思想产生了升华。槐树乡涧西村村民王西玉承包果园后挣了钱,但心有余悸,谈富色变。在学习过程中,县委领导找他谈话,鼓励他消除疑虑,大胆致富,使他放下了思想包袱。经过苦心经营,他每年承包的十几亩苹果园都硕果累累,年收入8万多元。几年下来,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户。王西玉富了以后不忘乡邻,先后无偿为村里福利事业提供资金达1万多元,并拿出4万多元支持其他农户发展苹果生产。为了让群众尽快掌握苹果栽培技术,他自费订阅了10多种报纸、杂志,并采取讲课和现场指导等形式,向1万多人次农民传授了苹果栽培技术。在他的带动下,涧西村的果林面积迅速发展,人均达到2亩果园,199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一跃成为我县的首富村。全村又带动了全乡、全县的苹果生产,他所在的槐树乡果园3年内由8000亩发展到2.1万亩,全县果园面积达10.8万亩,成为全省闻名的苹果县。目前,全县8万多农户中结成帮带对子的已有1.2万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