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开掘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宝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3
第10版(书评)
专栏:

  开掘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宝库
贾植芳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与优化,沉寂多年的通俗文学创作与翻译出版又呈勃兴之势,在文化消费市场上,它的发展势头、销售情况甚至压倒高雅文学,日益走向繁荣与昌盛。这种文化现象,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并不足为奇。正如我国传统观念上将小说戏曲称为“闲书”一样,人们除过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外,也必然有着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生活的物化形态就是戏曲小说,它们在人们的物质消费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也可谓须臾不可离的精神享受。通俗文学由于它是人们业余的消闲的读物,正满足了各式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它们的价值取向依归,也正在这里。
从20世纪这个历史范畴说来,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创作与翻译活动,追本溯源的话,应该是在清末海禁洞开,欧风东渐的时势下,随着上海这个工商金融城市的建立与发展,新式印刷出版及报纸杂志的引进,文化市场形成后所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就是我们文学史习惯上称为“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的作家群忽焉而兴的历史社会条件。随着工商业职工阶层的涌现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催生了这一类以卖文为生的新兴的作家群体的出现。他们虽然受到“五四”新文学作家的迎头痛击,但在历史进入现代之后,仍然盛行不衰,与新文学作品并行发展。由于他们作品的价值取向定位在以市民社会为消费对象之上,这类作品在文化市场上的消费量大大超乎新文学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初期的一些新文学作家,如鲁迅、叶圣陶、刘半农等,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事业起步时期,也曾一度接受通俗文学作家的影响。
从文学史的观点来看,从鸦片战争以后至“五四”前的近代文学与随“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新文学同属一个大的历史范畴,应看作是“五四”新文学的先声或酝酿时期。令人遗憾的是,近代文学多年来本是我国文学史研究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五四”作家对通俗文学的批判和排斥,近现代通俗文学更被人为地摈除在文学史研究范畴之外,通俗文学作家作品便成为不入史、不入流的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遗憾。也正因为如此,这类作家作品长久湮没无闻。历史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时势的变化,通俗文学在整个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重新崛起,日益勃兴,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一大文化景观,也终于以自己的顽强存在重新赢得了文学评论界和文学史家的关注和重视。
范伯群与苏州大学中文系的同事们,倾注全力投入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与教学。这就是现在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价丛书》(第一辑十二种,南京出版社初版)这套大型资料书的由来。按他们的研究规划,正是要在这一巨大的资料建设工程基础之上,建立他们的研究基地,深入从事他们的专项研究与教学,并进而撰写《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最终把这一领域整合进我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范畴,以便使我们的近现代文学史的反映面更真实,更丰富,更完整,更符合历史实际。
这套丛书不仅是我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积累,同时也为今天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有认识和欣赏价值的系列性读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