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李信:破译社会飞跃的密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3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李信:破译社会飞跃的密码
刁海峰
26岁的李信携一身豪气出任山东省济宁机械研究所所长时,等待着他的是一个个的难题。环顾所内,让人心焦。十几个科研人员,中级职称的只有3人,资产总共才有26万元。科研所从成立到他上任的1984年,十几年间仅完成12项科研项目,推广使用率为12%。
李信说:再也不能这样活!
于是,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目标是:走出实验室,到社会选课题,向市场要效益。
建立一个高效一流的管理机制,建立效益约束机制和分配机制,建立干部职工的岗位竞争机制。体制改革,抖落了一身枷锁,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了科研和生产、生产和市场的对接。研究所开始活起来了。
1988年5月28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初获战果的李信和市政府第一个签定了“离怀断奶”合同,宣布从此不再“吃皇粮”。
没有了退路却有了生路,从1988年承包到1990年研究所升格为研究院,他们完成科研成果24项,其中获部、省级奖的达8项,有两项达80年代国际水平,3项填补国内空白,5项填补省内空白,其中一项软件技术还出口西非。
1992年,研究院9层科研大楼在济宁高新技术开发区拔地而起。“万丈高楼平地起,就看敢不敢抓机遇。”他又盯上了新目标:科、工、贸一体化。
“断奶”四年,李信和他的研究院已今非昔比,在科研、生产、贸易上更加雄心勃勃,加速运转起来。他们先后通过技术转让、联合建厂、承包建厂、技术服务、参与投标、科技扶贫、引进消化、就地选题、中试推广、纵深开发等方式,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走上市场。在短短两年中,他们转让成果36项,收入6100万元,联合建厂8个,年产值达1.2亿元,承包建设34个项目,创产值1.9亿元,同时,还和70多家企业、18家科研单位搞了科研配套。
李信事业成功,但他依然在爬人生境界的高坡,他有一句研究院人人皆知的名言:“靠本事吃饭,凭良心做人”。
李信本事很大,但他的看家本事,还是科研。1978年,刚从山东工业大学毕业的他,在设备极端简陋的条件下,和同伴们搞出了辉光离子氮化设备工艺。国内热处理专家称这项成果是我国机械寿命研究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并很快在全国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他作为高工主持研究的29个项目中,四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8项填补省内空白。还有2项达国际先进水平,已有17项形成产品规模,创直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
在文凭热的时候,很多人离开了清贫的科研单位,当时,他有调出去当厂长的条件,也有直接到市政府部门任职的机遇,但他都一一推辞了。他的根在研究院。1991年,他当选“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1992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94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
站在这个跨世纪的生长点上,李信依然在破译让科学家和企业家、让科技和生产结合的密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