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为了飞翔的和平鸽——《绿的奉献》征文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为了飞翔的和平鸽
——《绿的奉献》征文侧记
本报记者傅旭
今年一月到六月,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宣动委、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武警总部、全国妇联联合百家报刊举办了“平等、发展、和平”——《绿的奉献》军民书信征文活动。来自军人、军属乃至与军营“无缘”的百姓的二万多封征文,使我们能更多一些看到当代军人和他们的亲属对我们民族深厚的爱,和为了爱而作出的牺牲。
  军嫂,伟大的女性
“又佳”吃力地将一个大液化气罐从六楼挪到楼下,再返回去将幼子绑到背上,摇摇晃晃骑上车去“换气”……几年后,孩子长大了,眼巴巴地等着爸爸履行他许下的无数次诺言:全家逛公园……她终于爆发了:我要平等,不能就这样把我变成阿姨、孩子他妈!
但是,有一天,丈夫笑嘻嘻地告诉她:“你被我们师评为‘模范家属’了”,她又深深不安起来。她告诉丈夫,“只要你还朝前走,我豁出去了。”
这是一个军人的妻子写给丈夫的信。她的经历正是众多军嫂生活的真实写照。
客观地说,这位妻子还是“幸运”的,她还可以“随军”。但是,全军数十万军官中,妻子可以随军的终究不占多数,千千万万个军嫂只能用自己柔弱的双肩,独自支撑起属于自己的和丈夫的希望。
而军嫂们给予的远不仅仅是对丈夫的爱。某部炮团一位军医的妻子刘豫湘身患绝症,当看到由于部队驻地条件艰苦,没人愿意当部队幼儿园老师,她就一人管起三十多个孩子。夏天,她把家里的电扇搬到幼儿园;经费紧张,她就自己买材料做玩具,教孩子识字、算术、绘画、唱歌……她先后动过八次手术,去世时不满三十一岁。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一句话是:“孩子们现在有老师教吗?”
军人的感情是永恒的。这位军医的妻子去世半年了,炮团的三位战士给她写了一封“信”:
“嫂子,我们早就读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今天,我们从你身上亲眼看到一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
    卫护着希望
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可以说根深蒂固,然而,这个“家”又始终与“国”如影相随。经历过战争年代或与那个年代紧密相连的岁月的父母,对后来成了军人的子女的职业更有着普通人所缺少的独特理解,在他(她)们心里,支持儿女扎根军营成了一种神圣的责任。
一位有十六年军龄的海军军官“建平”讲述了他母亲的故事——
他是母亲四十八岁才生下的“瘪落儿”,母亲高兴极了,逢人便说:“我儿子属狗,日落酉时生的,是只‘看家狗’呢。”可当母亲用全部的爱把儿子养大后,儿子却不“安分”了,一心想当兵。母亲看出儿子的心思,在她六十九岁那年,把儿子送到祖国的军舰上。
为了让儿子安心工作,母亲省吃俭用,给儿子盖起瓦房,成了家。儿媳有了随军名额后,又坚持让儿子把媳妇带到部队。
儿子不放心孤零零的母亲,把母亲接到身边,但母亲整天惦记儿子的那个家。
母亲终于走了,可回到家,又日夜牵挂着儿子……
  筑起我们心中的长城
不容否认,多少年来,我们拥军优属工作很有成绩。据民政部门介绍,南方一些地方已从过去注重节假日慰问的方式转向更富有实效的内容。但同时也应看到,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拥军优属工作,仍是个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拥军优属不能只是民政部门的事,军属问题受整个大环境制约,它的解决应该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
月有阴晴圆缺,江海潮起潮落。军人和他们的家庭的酸甜苦辣始终与外面世界的斗转星移密不可分。战争使军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的社会认同,军人和军属倍感荣光。然而,又曾几何时,“最可爱的人”竟变成了“傻大兵”。八十年代初,一曲《十五的月亮》令无数军人和百姓动容;十几年后,《说句心里话》却在军营中回荡……
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军人的奉献与牺牲的记载:抢险,救灾,扶危,济难……民政部门透露,在和平年景,每年仅因公评残评烈的军人就达数千人。然而,军人对我们这个社会更可贵的奉献还是“过去战争年代的那种精神”。
尽管目前有的人变得多么自私、贪婪,但我们的绿色军营还是一片“净土”。作为一个群体,军人和他们亲属身上闪光的东西,永远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希望之源。
时代,呼唤理解,呼唤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长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