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金矿”就在脚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5
第2版(要闻)
专栏:

  “金矿”就在脚下
汝鸣
养黄牛,对于传统农区的淮北农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祖祖辈辈,家家户户,与牛为伴,赖牛为生。人们想不到,从这最普通的行当里,仅仅初中毕业的葛维连却开出一座“金矿”。
至6月30日,蒙城县庄周乡马沟村农民葛维连的养牛总厂,今年已出栏商品牛1004头,存栏300头,获利50多万元。
实行责任制以后,拥有7口之家、15亩承包地的葛维连没有外出“淘金”。从1982年开始,他利用家里本来用作耕役的两头母牛发展养牛赚钱。开始自繁自养,继而买小育大、买瘦育肥。到1990年,他一年养本地黄牛最多达70头。
“葛维连办养牛场了!”1991年春,马沟村三里丁庄头出现了一层拥有13间牛舍的大院。院里添置了粉碎机、小四轮拖拉机等一整套加工饲料的养牛设备。一时间,四邻八乡的群众跑来看新鲜。
“干就要想着干大的。”本地牛品种差,饲养效益低,葛维连便到陕西购买秦川良种牛饲养。规模养殖更需要懂科技,葛维连购买了大厚本的《黄牛饲养与疾病防治》、《饲料添加剂》等书,订了不少有关畜牧养殖的科技杂志,如饥似渴地学开了。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向当地有经验的牛农请教,还聘请了本地老兽医何敢当顾问。
1991年7月,葛维连去陕西购回第一批共60头秦川牛,回来后一个个流鼻涕,淌眼泪,不肯吃东西。这可急坏了葛维连,他吃不下饭,一直守在牛舍,困急了,趴在槽头打个盹。待60头良种牛全部恢复正常,他整整掉了几斤肉。然而,每当提及这事,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因为,他那次毕竟突破了黄牛长途运输这一技术难题。
葛维连逐渐成了养牛专家。从牛舍的通风、保暖、防疫,到粗饲料的青贮、氨化、微贮,以及饲料添加剂的配制,他无一不通,无一不晓。十几年来,他的养牛场没病死过一头牛。他买的瘦牛一般3个月便能膘肥体壮,小牛日增重率达1—1.5公斤,比一般养牛户可提前1至2个月使黄牛出栏。
“葛维连又干大了!”1994年底,距三里丁庄半里之遥的乡村干道边,又一间拥有54间牛舍的大院落建起来了。院子里不仅养着大批秦川牛,还养起了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牛种西门塔尔,新配了46头今年从国外最新引进的利木辛牛。
“今年,我计划出栏商品牛2000头,存栏300头。再过两个月,还将利用牛粪生产食用菌。年底利润突破100万元。”葛维连用科学技术这把金钥匙,一步步打开了他脚下的那个“金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