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爬山诗人的感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5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爬山诗人的感悟
林潇
在北京西山脚下石祥的家里,品尝着他和老伴早起从山上摘来的红艳艳的桑椹,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甜美。
听石祥说,他1964年调到战友歌舞团从事专业创作以来,30年如一日,天天爬山不止,爬山已成为他每一天最美好的开始。
如今,他这位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56岁了,仍是那么年轻、那么充满活力。
爬山不仅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更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在他身后,一条诗与歌的河流潺潺流淌着。《打靶歌》、《老房东查铺》、《战士想的是什么》……这一首首他参与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军歌,从兵营流传到民间。他和刘薇作词的《一壶水》,一度被选作音乐学院音乐文学教材。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朗诵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在首都体育馆春节晚会上,由殷之光朗诵、刘诗昆伴奏时,激起阵阵掌声。近年来,他为第11届亚运会和第3届城运会创作了会歌歌词。
洪源在石祥的歌词集《日月星》的序言中写道:他笔上蘸着军人的喜怒哀乐,纸上点染着兵营的酸甜苦辣,一团浩然正气流动在字里行间,一种阳刚之美辉映着万水千山。
爬上山去尽情呼喊,石祥在喊山时,对军歌是战斗力有了新的感悟。心中的郁闷、忧愁随着一声呐喊倾泻而出,身心顿感通畅。石祥说,战士唱歌,喊一、二、三、四,其实也是一种宣泄。当“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声一出,全身的力量顿时凝聚到枪尖上,化作无坚不摧的士气和军威。
战争的硝烟逝去后,和平的丽日下,战士的情怀在悄然变化。由战士成长为词作家的石祥深知,战士不是苦行僧,战士有情也有爱,他们需要用优美的旋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为战士写歌,写战士喜欢的歌!强烈的使命感激荡着石祥那颗与战士息息相通的心。他饱蘸激情,挥笔写下了《故乡的风》、《大雁情》、《妈妈从我梦中走来》、《难忘祖国》……为战士想家的心送来清凉的慰藉。
军人妻子用柔弱的双肩为战士们撑起温馨的屋檐。石祥的心一次次受到震撼。他一直想写一首歌献给军人的妻子,却迟迟找不到贴切的形象。称“妻子”板了些,呼“爱人”又文了,叫“亲爱的”则显得轻飘飘。苦思中,爬山爬到舍利塔前,猛一抬头,十五的月亮银盘般地挂在树梢。对月凝思,他仿佛看到边关的战士与他们的妻子共对明月、遥寄相思……诗思的闸门訇然开启,奔放的情感如潮水涌上心头: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他一口气写下了这首歌词,铁源、徐锡宜为它插上了优美、矫健的音乐翅膀,董文华一举唱圆了这轮“月亮”。
望着冉冉上升的“月亮”,石祥诚恳而平静地说:“月亮的光来自太阳,这太阳就是英雄的军人和他们的妻子。”
30个春夏秋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春天赏花,夏天摘桑椹,秋天采蘑菇,冬天踏雪去……俯仰在悠悠的山林中,石祥不断将灵感的闪闪鳞片缀成诗句,高挂在岁月的枝头。他常说:“深入生活是爬山,爬格子也是爬山。不变的是爬山,变的只是形式。”
石祥走到哪里,就“爬山”到哪里。眼下,他刚刚为某部写完了队歌,又投入到“全民健身纲要”的歌词创作中。(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