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漫话西方文化资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6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漫话西方文化资助
何刚
伦敦的“皇家莎士比亚戏剧团”是英国最权威的莎剧艺术团体。从1960年起,这个剧团一直在伦敦专门上演莎翁的27部戏剧。由于该团的艺术成就已成为伦敦作为文化之都的一个标志,英国“艺术委员会”每年拨给1350万美元,以确保其排练和演出;伦敦市政当局每年也拨款约300万美元。该团在伦敦富丽堂皇的“巴比肯中心”占有一席之地,无偿使用。去年初,剧团想一改35年来固守伦敦演出莎剧的传统,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伦敦为了留住该剧团,竟不惜将拨款从一年300万美元猛增至590万美元。
“皇家莎剧团”得到的优厚待遇算是英国政府资助严肃艺术的典型例子。在英国,“艺术委员会”负责执行国家对艺术的资助政策,将国家的文化拨款和发行一种“文化彩券”的获利共数亿美元分别拨出,确保主要艺术团体的运作和文化建筑的修缮。
不只是英国,欧洲各国的文化政策向来受人称道。欧洲人常说,欧洲是浸透着历史的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被视为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尤其是那些代表着各国悠久历史和传统的文化艺术,像英国“皇家莎剧团”、法国的卢浮宫、意大利的古罗马建筑等。政府大力扶持文化艺术已成为多数欧洲国家的共同原则。今年法国总统竞选,希拉克与若斯潘激烈角逐,在许多政策主张上针锋相对,但谈到文化政策,两人却相当一致,都保证一旦当选,将大力扶持文化艺术事业。事实上这已是法国的一个传统,如果竞选者声称将对文化艺术事业一毛不拔,那他所激起的众怒定会把自己淹没。新卸任的总统密特朗备受法国人尊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执政14年间的文化政绩。他不仅加强了法国文化部的权力,将约1%的政府预算,近30亿美元划归文化部;同时他还扶持建造像“大卢浮宫计划”二期工程这样耗资12亿法郎之巨、泽被后世的大型文化艺术建筑。
在许多欧洲国家,都有一套相当完善的公共艺术拨款制度。比如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部年预算约12亿美元,用于管理和保护遍布全国的博物馆、教堂和罗马时代的建筑物遗址;而旅游和表演艺术局则将国家拨给的7亿美元补贴发放给歌剧院、乐团和电影业。德国一年的艺术补贴高达70亿美元,其中5%来自联邦政府,3%来自个人和团体捐助,其余大部分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拨款;西班牙的情况也是如此,地方政府分担了文化拨款的大部分,并使扶持当地的文化艺术事业与促进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
欧洲国家对文化艺术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西方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西方文化从欧洲起源,文艺复兴后形成以意大利为中心,全欧洲近现代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但进入二十世纪,尤其二战结束后,美国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也渗透到绝大多数国家,西方文化的中心似乎也因此而移居美国,以致有人言必称美,美国的文化和流行艺术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正宗西方文化。事实上,西方文化艺术在美国不过是实现了最大的流行化和商业化,若论西方文化艺术的传统和内涵,其主流依然在欧洲。
与欧洲各国政府对文化艺术事业的一致支持和大力资助相比,美国对于文化艺术事业的扶持就显得很不够。美国政府每年向“全国艺术基金会”和“公众广播公司”提供约4.5亿美元的经济支持,而国会还考虑大幅度削减这笔开支;多数美国文化艺术机构的经费来自个人和团体的捐赠,而非各级政府拨款。据伦敦政策研究所的报告,美国政府的人均文化艺术拨款约4美元,而英国是19美元,荷兰为41美元,法国43美元,德国48美元,瑞典55美元。
从经济效益上讲,美国形成了一整套运作迅速的流行艺术和商业文化的制造传播机制,但由此导致对文化艺术的异化却更令人担忧:颓废艺术、色情暴力的甚嚣尘上,迎合猎奇、变态心理造成的艺术庸俗化和文化内涵的扭曲,终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大危机。商业化导致流行,并使文化艺术自给自足,但文化传统和严肃艺术由此而付出的代价、社会文化和人们心理遭受的冲击和扭曲,又如何能用钱计算得清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