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莫斯科文化市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6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莫斯科文化市场见闻
李景阳
莫斯科的古董店比比皆是。只是古董店从不挂“正牌”,一律标以“古旧书店”,古董专柜设为旧书店的“分部”。是否在古代俄国人的意识里,有价值的古物首推字写的书,次为实物类,因而成此习惯呢?
笔者居俄期间,最爱逛古董店。这种嗜好,素来有之,但一半也是受俄国人的影响。当地人家里,甭管其身份地位如何,均藏有一些书籍与文物,满室文化气氛。正因为有这样的大众为依托,便是在俄国经济最困难的1992年,文化市场也没有萧条的迹象。
俄国的古董及现代工艺品,风格古朴粗犷,大笔雕琢,重求神韵,以人为摹仿主体,或做文化名人塑像,或以凡人情态为题材,熏染着欧洲的人文主义传统,与国内的山水花鸟文物感觉自然不同。近来又时兴把俄罗斯和前苏联领导人的形象画在俄罗斯的传统工艺品漆彩套盒上。此外,还有欧洲的、亚洲的各类工艺品,诸如法国的、德国的精工器皿,印度的雕花铜器,格鲁吉亚的民间彩陶。俄国土产的与舶来品,都杂在一起卖,颇有“世界博览”的意思。
古董及工艺品比较集中的地方原在市中心的老阿尔巴特大街。现在只剩下那个位于城东头“伊兹马依洛夫”地铁站附近、莫斯科河边上的露天“文化市场”仍旧红火。这个又称“跳蚤市场”的文化市场规模很大。只是市场的风貌不如北京的硫璃厂典雅,于一块地势起伏的广场上,高高低低列了几十条线、数千个摊位,五光十色,人潮涌动,从远处看,真好似一个奇异的城池。无论什么人,交上相当于三五元人民币的摊位费,即可占位售货。资本雄厚的,专售价值在几十美元以上的古董,本钱小的,则在地面上铺一块布,摆些纪念币、纪念章、小盒小瓶小刀叉之类。近时,入口处又有几位穿鲜艳民族服饰的姑娘专管售票收票,其打扮与现代人迥异,颇增情调。从地铁车站到文化广场入口的路上,还有一条立售文物的“长龙”,他们不纳税,也能挣钱,兼作“夹道欢迎”的人群。
不要小看这“夹道”的闲散人员。笔者就曾在这里成交一笔。一个老汉说他的海螺来自日本沿海,系亲自捕捞携带,且年轻时专操此业。沿途过境时,对这类海宝查得紧,每人限带2—3个,并须纳税,超带者没收。听了这则故事,又亲见那螺壳生有五六个如鱿鱼触须似的长角,的确与众不同,遂解钱囊。
文化市场逛得多了,也便悟出一点俄国文化的“门道”来。在俄国人的眼里,工艺品的价值,除直观的美感印象外,大约还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现代的还是古典的;借助机械的还是纯粹手工的;批量生产的还是作者独制的;普通质料的还是贵重质料的。自然,不用说,后者为贵。卖主介绍货色时,常使用“手工的”、“作者的”和“博物馆的”等字眼。这实际是三个等级。至于博物馆的文物怎样流到市场上来,不得而知。文物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战争。有一回见一摊上摆着一个小瓷塑。上塑两人,都带高帽,穿高领大氅,一个立身吹长笛,一个躬腰拉大提琴,令人联想起街头的卖乐艺人,形象生动,线条古拙。卖主说这是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红军战士攻占柏林后带回来的德国工艺品。拿起瓷塑,看背面下沿,果有德文雕痕,看来并非虚传。
工艺品所用原料,“就地取材”,大约各国皆然。俄国盛产各类金属,于是以金属制品为工艺品之大宗,其次为石料、木料、人工水晶及粘土类。大众市场上,除首饰外,金器几无,因而领衔的为银,次之为“德国银”(实际是铜合金,但呈银色)、铜类及生铁。生铁在我国,只能铸锅,这里却能精制成铁狗、铁马、铁烟缸、铁果盒,还能使用镂空技术,外观乌亮浑重,不生锈,煞是可爱。俄国的木雕以苍鹰、奔鹿等为题材,都不饰漆,保持木头原色与刻刀痕迹,也是一绝。这里没有清莹剔透的翠、玉之类原料,为首的是称之为“半宝石”的乌拉尔石。这种石头,块小,无透明感,不能整雕,然而石质细腻,绿色高贵,且有清晰深浅花纹,我曾见圣彼得堡冬宫里用这种宝石拼接雕成的通顶立柱和巨型鼎状饰物,辉煌无比。
现代工艺品多为漂亮的摆设,古董就不一定。曾经实用的东西,只要有艺术感,皆成价值。烛台、酒具、胡桃夹子、皮革银饰钱包之类即是。但俄国人还有一好。有些东西既不新又不古,只因时代变迁,已被淘汰,且又稀奇,因而也登大雅之堂。如把旧军帽、旧奖章、旧绶带,以及带“卐”字的德军钢盔都在摊上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