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播撒蒲公英的种子——记“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十年历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播撒蒲公英的种子
——记“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十年历程
本报记者温红彦陈杰
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倡导、香港爱国实业家刘永龄先生出资创办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历时10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了纪念大会。10年树木,“发明奖”激励一批善动手、勤动脑的青少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它1985年首先在上海试办,3年之后推广到浙江省、江苏省,9年之后再走向天津市、四川省和湖北省,它像蒲公英一样,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发芽、结果,营造一种改革应试教育、重视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的新风。
1984年,杨振宁教授与当时的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纵论人才培养问题,一致认为,中国的经济起飞需要大量善于动手的人才,而中国目前的层层考试对会动手但不一定会考试的青少年十分不利,应该在社会上大力提倡培养善于动手的人才。
“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对象是25岁以下、未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发明创造的青少年。受奖的内容包括创新的机器、器具、仪器、工具、日常用品,或新设想、新理论、新发现、新颖的计算机软件。以上海市为例,10年来,参加这项活动的青少年已普及到12个区、6个县及浦东新区,申报的项目近3000项,总计有137项164人获得等级奖,其中,高中生占51%,初中生占21%,小学生占5%,其他青年占23%,年龄最小者9岁,共有20余位同学被免试直升各高校,有的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还有不少获奖同学目前正在国外深造。
颁发“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效应。一位中学科技教师说:过去第一流的教师都调到“提高班”,帮助毕业生应付高考,科技指导教师是不起眼的二三流教师,如今学生得了“亿利达发明奖”,校长主动来商讨进一步搞好科技工作的措施,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促进了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思想的转变,播撒了鼓励青少年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观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