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书香之地不孤寂——首都京味文化系列讲座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7
第11版(文化)
专栏:

  书香之地不孤寂
——首都京味文化系列讲座见闻
高国营
7月29日,我刚踏上北京琉璃厂京味书楼那木质的楼梯,耳边便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抑扬顿挫的咏叹,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窗外的尘嚣顿时遥如隔世。
二楼并不宽敞的三角厅里,环壁皆书,素净典雅。七八十位听众中有华发老者,也有青春少年。他们或坐着书楼的椅子,或坐着自带的马扎,或倚靠着书架,有人干脆席地而坐。在古色古香的“京味文化”匾额下,老作家中杰英操着北京方言,讲解着“北京的大文化与小文化”。眼下,他那京味十足的话剧《北京大爷》正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因而他的讲座格外吸引人。
中国书店举办的“京味文化”讲座自从4月份开讲以来,今天已是第14讲了。此前,舒乙、史树青、苏移、邓友梅、黄宗汉等京城文化名人已就京味文化的各个方面作过讲座。主讲者是没有报酬的,但早在4、5月份,主讲者的名单就排到了9月。88岁的故宫研究专家单士元老先生辞谢了其他一切邀请,由家人扶上了书楼。作家刘绍棠是坐在轮椅上让人抬上来的。84岁的侯仁之院士说:“普及北京文化是我的责任,冲这一点我就应该来。”
讲座的门票是提前免费领取的,于是,每个周四的早晨,京味书楼前就排起了长队。北京95中李玉茹校长曾在早晨4点钟“打的”赶来领票,否则周六上午就听不成了。为了照顾领不到票的人,书楼把讲座录了像,在每周的周一到周五都免费放映。为了讲座,在生意最好的周六,京味书店二楼要停业半天。此外,每次印制门票、主讲者简介及录像等花销又要使他们补进去800多元。祥云实业技术公司的听众朱锡遵感慨地说:“在社会上许多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书楼能独树一帜,创造一个适合于市民的高雅的文化氛围,显得分外可贵。”
北京交电公司业务员刘素梅在周四只领到了站票,她只得倚在书架上记笔记。她对我说:“作为北京人,在这里我能更深入地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下一周我要把孩子也带来。”她还向我介绍了每次6点多钟就来排队的王一华老人。这位76岁的老北京每听一次就记下2000多字的笔记,这笔记先后被20多个大学生争相传抄。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武亚军认为,这种讲座感性的东西多,不枯燥,故而能吸引各个层次的市民。他说:“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要冲淡文化意识、失落人文精神,‘京味文化’讲座能在普通市民中火起来,这本身就反映了人们对严肃文化的需求。”
“京味文化”讲座将继续下去,京味书楼前的长队也将蜿蜒下去。侯仁之老先生在电话中对我讲:“有那么多普通百姓排队来听我们的讲座,这使我感受到,书香之地并不孤寂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