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树人树木永不枯——雪域纪行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8
第2版(经济)
专栏:

  树人树木永不枯
——雪域纪行之二
本报记者王慧敏
从拉萨西行十余公里,在拉萨河畔、甘白山下有一片迷人的绿洲,绿洲中有一块100多亩大的果园,园中果树已颇有些年头了。树围合抱,虬枝横空,硕果累累。其中一棵“红元帅”苹果树旁,竖着一块木牌,上面白底红字写着:
“1956年陈毅副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前来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成立,为解决当地群众生活困难,带来苹果苗3500株,并亲手栽植了这株‘红元帅’。”陈老总还勉励人们为西藏建设多做贡献,亲笔题词:“树人树木永不枯”。
陈老总的勉励,已化作了许许多多人的实际行动。在西藏的农业战线上,记者就碰到听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为了改变西藏的落后面貌,为了西藏人民衣食丰足,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一座座感人肺腑的丰碑。
林大武,出生在浙江省瑞安市,1965年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江南水乡工作的机会,毅然来到西藏工作。30年来,他一心扑在研究上,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小麦白秆病、青稞品种抗黄条花叶病,是生长在高海拔地区植物的特殊病,长期得不到防治。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他几乎跑遍了西藏所有的发病地块,做了数百次的试验。目前,这两种病在西藏都得到了控制,仅此两项成果,每年就从虫口中夺回粮食2500万公斤。
王玉山,这位被藏民誉为“王科学”的河南人,1960年进藏以来,一头扎入基层。在江孜县,面对海拔4040米、年平均气温4.7摄氏度、无霜期短、风沙大、降水少的恶劣环境,他潜心于冬小麦的种植栽培研究,在世界屋脊上创下了冬小麦亩产836.5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
王珍,原在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工作,1960年丢下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来到西藏。30多年他一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夫妻分居生活,其间,他只在北京和家人过了一次团圆年。恶劣的高原气候,使他双目几近失明,手足阵发性麻木,走路失衡,然而他却赢得了“西藏蔬菜之父”的殊荣。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西藏的蔬菜种植已从土豆、萝卜、莲花白“老三篇”发展到40多类150多个品种……
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的“树人”,自治区成立30年来,西藏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94年,全区农牧业总产值达到2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自治区成立时的1965年增长1.5倍;粮食总产达到66.2万吨,比1965年增长1.3倍;油茶籽产量达到2.75万吨,比1965年增长4.2倍。大多数农牧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部分农牧民正向小康迈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