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霓虹灯下新型卫士——上海市公安局警务制度改革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26
第11版(法制纵横)
专栏:

  霓虹灯下新型卫士
——上海市公安局警务制度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苏宁
编者按:面对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形势和严峻的治安形势,公安机关如何担负起与之相适应的艰巨任务,这是当前公安战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上海市公安局党委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公安体制改革的实践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公安机关不可能也没必要照搬上海的做法,而是汲取其精髓,学习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改革精神,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适应当地特点,符合改革开放潮流,保障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安体制改革新思路。
                 
下午两点,正是人们开始进入一天工作的第二个高峰时间。突然间,派出所值班室警铃大作:一家杂货店遭歹徒抢劫。一时间,警笛长鸣,警灯闪烁。警察在5分钟内赶到现场,经过一番围追堵截,歹徒被当场抓获。
这里描述的并不是哪一部影视剧的拍摄现场,而是发生在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五角场派出所真实的一幕。需要补充的是,发案地距派出所5公里,骑自行车要近半小时,最先赶到现场的是距发案地最近的第四警务站的干警。
警务站、警长、警署、探长……这一系列过去只在外国影视剧里看到的名称,现在成了上海警方常见的称呼,早已为广大市民所熟悉和接受。上海警方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并不仅仅是名称的简单变换,而是上海公安警务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特别是开发开放浦东以来,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外来流动人员剧增,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治安状况日趋复杂,而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安体制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任务,机关化倾向在警务作战部门日趋严重,甚至一些基层一线的民警也纷纷坐进了办公室,成为8小时“上班族”。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大流通、大变革、大发展的需要,建立社会治安的动态管理模式,上海市公安局于1993年开始了以“组建警务作战系统,构筑指挥管理体系,改革基层警务制度”为总体目标的全方位改革。
警署,是上海市公安局借鉴国外警务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融合传统的公安局、派出所建制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警务体制。它下设若干警务站,承担治安巡逻、宣传防范、联系群众、查处案件等任务,24小时昼夜执勤。自1993年4月中国第一个警署——上海站地区警署成立以来,上海在一些经济发达、治安情况复杂,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建立了城区型、远郊城镇型、治安型警署12个。警署不是一级指挥机关,而是立足基层的作战实体。现在的川沙警署比原来的县公安局机构减少了一半多,基层及执勤实战人员占总警力的90%以上。警署所辖5个警务站取消了过去的一人一张办公桌,统一设置民警值班室、案件审理室、警用装备室、民警信息室等。平时民警都在分管的范围内巡察,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对犯罪分子起到了震慑作用。
杨浦区五角场派出所位于市区东北角的城乡结合部,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多,相当于一个静安区。环岛中心区日人均流量48万余人,治安状况复杂,刑事案件高发,一度占全区刑案的1/4。1993年5月,五角场派出所在杨浦分局率先进行了警务制度改革。他们根据自然条件和治安特点,将辖区划成五块,设立了五个警务站。警务站实行警长负责制和目标管理制度,改变以往户籍民警“一警一段”的单一管理模式,促使民警向一警多能方向转变。警务站将破案、打击、防范、治安管理等职能融为一体,形成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多功能、立体式的作战实体。五角场派出所实行警务制度改革后,既扩大了治安面的控制,又发挥了整体作战的能力,更挖掘了干警独立开展工作、全面发挥才能的潜力,开创了业务工作新局面,治安状况逐步好转,刑事案件发案逐年下降,1995年上半年比1993年同期下降了一半以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海公安体制改革之初,市局局长朱达人就提出要做到“六个有利”:有利于提高指挥作战能力;打击犯罪能力;处置突发事件和快速反应能力;社会治安动态管理能力;隐蔽战线斗争能力;有利于严格执法和从严治警。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改革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和实际成效,上海公安机关的整体作战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不断上升。今年1—9月,全市破获刑事案件数和重大案件数分别比去年上升16.95%和26.2%,破案率比去年上升3.7个百分点,有效地遏制了刑事案件大幅度上升的势头,一些案件高发地区,今年入夏以来刑事案件发案数比去年同期减少80%,公共娱乐场所的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得到净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