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长江航运有潜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9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

  长江航运有潜力
黄甲喜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流经10个省市,流域面积180.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8%;流域人口5.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4.6%。在我国开放开发战略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大背景下,长江流域具有经济增长的“梯度配置”态势和良好的资源条件;有多层次的正在呈加速度增长的市场;有良好的资源条件,拥有主要依靠资源要素优化重组就可以实现大规模增长的潜力,因而极具开发价值。而开发长江流域首在开发长江航运。
长江交通通道容量大。长江干支流通航河道有700多条,通航里程约7万公里,占全国的70%。长江干流水深面宽,终年不冻,整治后可相当于40条京广线运输能力。新市镇以下可通800吨级船舶,重庆以下可通1500吨级船舶,宜昌以下可通3000吨级船舶,城陵矶以下可通5000吨级船舶,南京以下可通万吨级以上船舶。长江水道与10多条铁路干线纵横交错,并同蛛网式公路和发达的航空线相连结,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但是,目前长江干支流的航运功能远未充分发挥。1993年,长江流域10省市的货运总量为40.3亿吨,其中铁路运输占9.1%;公路运输占79.5%;水运占11.3%。长江干线已通航3200公里,年货运量1.58亿吨,只占全国货运总量的1.4%。而例如德国的莱茵河,通航875公里,年货运量达1.94亿吨,占全国货运总量的21%。
长江航运发展不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思想观念上,主要是对水运优势认识不足。发展战略历来重陆轻水,前40年国家对水运事业的投资仅有铁路、公路的1/10。
在产业布局上,没有把产业结构导向与发挥水运优势结合起来。许多大水量、大运输量的企业远离江湖,“进山入洞”,其产品不能凭借长江,走向世界。
在政策引导上,对航运企业在税负、运价等方面没有必要的优惠政策,航运部门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管理体制上,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缺乏体制和立法上的保证。在发展水运与开发水利的关系上,在物资流向布局上,甚至在航运开发本身上,部门之间、地方之间互相分割,自成体系,彼此掣肘的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长江流域的开发进程和效益。
加快长江航运开发是加快长江开发,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需要统一认识,把握时机,改变重陆轻水的传统观念。在长江流域的开发上,实施倾斜政策。
对长江开发应有综合考虑,采取统一规划、协调一致的行动。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及有关部门在长江开发中的职能,在规划、投资、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一种新的有效机制,保证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协调好开发水利和开发航运的矛盾,对航运通道上的碍航设施,包括桥涵、建筑等,要尽快妥善处理。在物资流向上,要打破单一的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自然经济区划统一组织物资正常流通,在航运计划、车皮计划衔接上统筹设计和安排。
下气力疏浚拓展航道。要拿出修筑铁路干线的魄力整治支线水道,以达到长江干支运输直达。
要围绕长江航道开发搞好产业布局。要把大运量、大水量、大能耗工业摆布到长江沿线来。过去远离江岸的企业改建扩建,也应尽可能向长江一线转移。
加强港口码头建设。把长江沿岸港口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中枢来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