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发展乡镇企业要以人才为本——山东省乡镇企业局局长马洪顺一席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发展乡镇企业要以人才为本
——山东省乡镇企业局局长马洪顺一席谈
本报记者陈兴贵
记者:近些年来,山东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成就引人注目,令不少地方羡慕。您认为乡镇企业在你们这里能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何在?
马洪顺:原因应当说是多方面的。但我看,重视乡镇企业人才的培养,是我们这里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观察了,一个好的企业,一种好的产品,其背后总有一批人才。所以我常说,离开人才培养谈乡镇企业发展是舍本逐末。而谈人才,不谈教育,就是言不及义。但这个问题常常被人们忽视。因为大家急着追求利润,而教育不是急功近利,马上就可显效的。可以肯定地说,缺少人才的“红火”是维持不了多久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记者:您的这个意见非常中肯,对急于发展乡镇企业的地方有启迪作用。可否结合你们的实践,具体地谈谈你们如何为乡镇企业培养人才的。
马洪顺:我们很早就成立了由省、市(地)乡镇企业局局长组成的领导小组,把培养乡镇企业人才当作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定期地研究、解决乡镇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前不久,山东省经委、乡镇企业局、职工教育办公室联合提出了实施全省乡镇企业职工培训工程的意见。即到2000年,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四支队伍:这就是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队伍。我们把造就这四支队伍,当作我们山东乡镇企业再创辉煌的依靠和基础。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到头等位置上来。不看到这一点,不在这方面早动手、下功夫,在未来的竞争中就难免陷于被动,吃败仗。我认为抓乡镇企业不抓人才,抓人才不抓教育,不在这方面从长计议,只是在产品销售、利润、指标上兜圈子,是搞不出大名堂的,要创辉煌也是不可能的。令我们非常鼓舞的是一批有远见卓识的乡镇企业家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悟性,如博山区邑山村的孙启玉,带领他们村制订了十年教育发展规则,到本世纪末,要在全村培养550名大学生,50名出国留学生,总投资达2030万元。现在全村在北京大学上学的就有14人,有8人分别学习英、俄、法、德、日等8个国家的语言。目前,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县以上的培训中心就达39个,各类职工中专学校19所,从事乡镇企业职工教育工作的达1.3万人,年培训能力达50万人次。为适应需要,泰安市去年还建立起全省第一所乡镇企业大学,开设了机械制造、工民建、国际贸易等27个专业;临沂市罗庄镇、烟台市幸福镇等一批乡(镇)办培训中心和一批重点企业兴办的学校已成规模,全省已经形成了乡镇企业人才培训网。
记者:听到您介绍的这些情况,真令人高兴。您能否谈谈乡镇企业办教育培养人才有哪些特点。
马洪顺:乡镇企业办教育培养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为乡镇企业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实际、实用、实效”。办学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以方便企业、方便职工为原则。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怎么有效怎么来,怎么方便怎么来。我们这样抓乡镇企业人才的培养,这样抓乡镇企业职工的教育,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仅乡镇企业局职工中专,就聘请了8所高等院校的50名教授来授课。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都积极地帮助。人才,再创辉煌的基础,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山东乡镇企业过去的发展,得益于人才;今后的发展,将进一步依靠人才。为此我们上下一致,正齐心协力地抓人才工程。刚刚结束的科技大会,科教兴国的战略,对我们抓好这项工作更是一个鼓舞和鞭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